《与朱元思书》赏析

2022-07-28 07:30: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与朱元思书》赏析》,欢迎阅读!
赏析,朱元思


《与朱元思书》的美学思考

杜经惠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原信已不可考,让我们欣慰的是该信却留下了相对完整而独立的写景状物的文字可供我们品读和欣赏。



探讨《与朱元思书》的美学内涵,势必要先解读一下作者,然而吴均其人其事可考的不多,较有价值的是《南史·吴均传》,据载吴均是吴兴故鄣人(今浙江省安吉县人),生于469年,家世贫寒,他是这个家族里第一个因好学而改变命运的人。其文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效之,谓为吴均体。(《吴均传》)吴均虽满腹诗书,才气过人,也为时人所称赞,但仕途坎坷,直到30多岁才被吴兴府柳恽召补为主簿,自感不得志,曾自动离任后很久,又复任,终被柳恽举荐给临川靖惠王(后即为梁武帝萧衍),才略展抱负。吴均志在修史,是非明察,正直不阿,想撰《齐书》,并没得到武帝的支持,便私撰《齐春秋》,《齐春秋》中实事求是记载了有关梁武帝佐命齐明帝一事而触怒于帝,吴均获罪免职,后遇敕而被任命撰通史,他打算从三皇写到齐代,只草草完成了本纪、世家部分,列传未就而卒,卒于520年。留下共51卷的史书,注范晔《后汉书》90卷,文集20卷。



纵观吴均跌宕曲折的一生,我们似乎可以把它归结成一个典型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寒门之士,青年才俊,胸怀远志,仕途多舛,抱负难施,遗憾而终。以吴均的人生轨迹,更多的体现的是一个有杰出才华的读书人为理想实现的奋斗史,决不是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生,我们由此也可看出吴均的人生态度和行为理念,用一句简单的话说,他是一个既不屈从于命运又不屈服于权贵的读书人。这样一个人,他心中的自然和他眼中的自然之景又是怎样有机相联的呢?也就是,他会有着怎样的自然审美情趣和美的意象?不妨,我们从《与朱元思书》窥知一二。



《与朱元思书》作为一封信的一部分内容,与当时六朝文人的书信习惯有关,其作用无非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引起共鸣,或是借景烘托写信人自己的心情。这封信的来拢去脉我们虽不尽而知,但从一切景语皆情语来看,无论作者是从何角度出发,我们都可以把它视为作者的一次对自然的审美意识的自然流露,是真切的内心体验渗透在自然之景中的对美的感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是一面镜子,你从这面镜子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从美学意义的层面,《与朱元思书》这篇山水小品,表达了吴均的审美理想。






那么,《与朱元思书》究竟寄托了吴均怎样的审美理想呢?

中国古代美学是以心物统一作为审美活动的基础,重视心领神会,兴到神会,超以象外。庄子有言: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苏轼说过:寓意于物则乐,留意于物则病。很大程度上中国古典文学追求的就是这种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空灵逸动,含蓄旷远的艺术境界。《与朱元思书》情语也就是从这一追求出发的。



全文只有一百四十来字,写的是作者在秋天的一次浙江富春江自富阳至桐从流飘荡中所看到的景象。作者在开篇就交代了他似在作一次无目的随兴所至的漫游所谓任意东西发起这种漫游的初衷,我们可以设想成是作者的一种纯粹的山水游历,也可设想是作者暂避世俗纷扰的非常之举,总之,它是一次作者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他的身心与自然的和谐相融。风烟俱净,天山共,他随着那青白色千丈见底的时舒缓如镜时湍急甚箭的水流,感受那静默无语在河中的细石,也欣赏那悠然自得与波浪相戏的游鱼,水就在他触手可及的身边,水紧紧环绕在他的周围。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他所描绘的异水好似随意点染之景,俭省的文字,事物间跳跃性也大,却动静相宜,色质相配,深浅兼顾,貌视不经意间的点染之笔,给人们留下的是更多的美的联想和想象,在情境上,拓开了人们的审美空间,读者不禁会随着他的水流,作一次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的旅程。



山水相连。令作者更为流连的是秋日里愈发显得苍翠的夹岸高山随着小舟的前行,作者放眼处,山们仿佛活了,座座山峰也仿佛是由山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而生成。作者笔下的山峰不仅只是单纯的由静化动,而是仍处在一种变化相生中,作者此处,无疑凸显的是一种生命张力,传达的是一种刚劲之美,是作者心中所崇尚或者所追寻的力量。这就是所谓集于中而形于外的美。这种于天地自然之于人心营构之的美的内入外化,是作者的人格与自然的物格有机和谐的统一过程。在这种撼人心魄的视觉导引下,作者舒缓一笔,写到了听觉上所带来的美感和享受: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山泉的叮咚;好鸟的和鸣;蝉声的千转绵长;猿啸的百折回环,是山林万物的声音,是大自然的交响曲,它在山林的阳刚之气中且又糅杂了阴柔之美。这种声音之美的感受是奇特的:既热闹,又明晰;既真切,又悠远,虚实相生,如梦似幻。在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中,面对伟大神秘的自然,作者不禁由衷发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叹。与其说,作者认为那些热衷于功名,汲汲于富贵的人在这种美的境界中也会受到陶冶,会有如斯感悟和行为,不如说这更是作者对世俗人等的期待和鞭策,他希望他们能鄙弃名利,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读懂人生,并能从自然中汲取改变自我的力量。即达到所谓浑然忘我”“天人合一境界。又或者,写在信里,更是他自己和友人的共勉,是他对社会与自然的基本态度与取舍。






文段最末一句也是值得深思的。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表面上是写山林间明与暗的对照,光与影的映衬,实则又仿佛暗藏着现实生活的辨证法:人生荣耀的得与失、生命华彩的鲜明与暗淡中的交叠与转换。我们若从美的角度去审视它的言外之境,它实际上已把读者带到更为空灵自由,更为玄妙奇幻的视觉空间,审美空间。犹如电影中镜头的慢慢淡出,画面呈现出至远至高至广至阔而最终达到了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境界。



尊重、热爱与敬仰自然,通过对自然的审视发现而改造自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最终把美的导向锁定在人,寻求到人生、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样一种素朴的美学理想,反映在这样一篇短小精致清拔有古气的文中,让读者心驰神往的同时,作者由自然之美而生发的透彻之悟更会激发读者的一些理性思考。于我们这些现代人的现代生活是不无启示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65b74e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8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