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热点话题:明星考研遭质疑 学知识还是争资源》,欢迎阅读!
石家庄在职研究生网(www.rhmanager.com.cn)最专业的教育机构
近几年来,明星考研、读研成为了一个热潮。数年前,著名影星巩俐以个人身份申请就读北京大学的社会学研究生。2005年10月,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首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研究生考试(北京考区),有赵薇、李琦、朱军、黄晓明、刘孜等明星作为考生参加了考试。奥运冠军刘翔则更胜一筹,在不用出示之前的任何学历证明的情况下,成为了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研究生,并将于今后5年内完成体育管理学硕博连读课程,成为博士。一时间,明星读研似乎成为了时尚。
众人质疑明星考研
对此,社会上当然是争议骤起、褒贬不一。在网络上,有网友痛斥“北大领导诸公:你们的脑袋瓜子是否被水淹没,为了提升这个一流学府的国际地位而接纳巩俐就读,根本没这个必要。”还有网友给巩俐出了几近是人身攻击式的“巩俐北大入学考试试卷”,考题尽是极其愚蠢的问题,诸如请问是谁发现了新大陆,选项有:A哥伦布、B弟伦布、C姐伦布、D妹伦布;结束战国时代统一中国的是,选项有: A秦汉、B秦祥林、C秦伟、D秦始皇。
对于硕博连读一事,有网友撰文质疑华东师范大学“在刘翔对公众产生的影响力面前丧失了硕博连读的最基本原则,本应是十分严格的硕博连读程序在名人效应面前,变得如同一纸空文”,并特地提起美国的典故:在1986年哈佛大学350年校庆时,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也想在这千载难逢的时候到哈佛大学一展身姿,条件是让哈佛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的头衔,但这一要求与哈佛大学“学术至上”的原则相抵触。当时的哈佛校长鲍克毫不客气地向媒体宣布,他无意奉承美国总统的虚荣心。还有网友引用《上海日报》的话说:“这就是中国人的逻辑,有名气的人可以在某个领域获得某种优先权,然后可以带给那个人更大的权威和荣耀……这是中国式的典型,交叉领域的精英。”
渴求知识,还是争夺社会资源?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很快,因此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明星,都需要不停地吸收新的知识。所以明星们纷纷竞相赶考研究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对于知识的重视,而且也是维护和发展他们自身工作的必然要求。不应当一提起明星,就简单地、概念化地把他们当成“文盲”的代名词,从而贬低甚至抹杀他们的这种上进精神。
比如赵薇、李琦等明星参加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是一种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行为,一方面是在行使作为一个公民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种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应该大力提倡而不是带着恶意地去讥笑讽刺。有人质疑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MFA)只考综合一门,在总分150分中英语只占30分,是高校给明星开后门。其实,现在对于教育界过分强调英语之失早有公论,MFA弱化英语比重,正好可以以创新性的思维和做法,实现“考核学生的专业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的素质教育要求,给予那些不长于英语而专业基本功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一次深造的机会,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以实践和创造为主的应用型人才。
实际上,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考研、读研的是否是明星大腕,而在于这些体育明星和演艺明星是否是以合理、合法的渠道和方式,与其他考生一起公平竞争的,如果是,就无可厚非;而如果是借助他们的名气来不公平地获取文凭“通行证”,那就不得不涉及一个关键问题:明星考研,究竟是热爱知识,还是在争夺社会资源。
名人效应下的“赢者通吃”?
石家庄在职研究生网(www.rhmanager.com.cn)最专业的教育机构
以奥运冠军刘翔免试硕博连读的事件为例,名人刘翔像在田径赛场上跳过横栏一样,以自己的奥运冠军身份跳过了中国其他学子需要经历各种各样、反反复复的筛选考试。于是继在田径赛场上让整个世界震惊之后,再次让中国的学术界、教育界和普通大众震惊。一名博士生愤怒地质问:“很多学生辛辛苦苦考研,而刘翔却不费吹灰之力,凭什么?刘翔作为杰出的运动员应该受到礼遇,但学校就能因其名气将博士帽当礼物拱手赠与他?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若有人在某专业领域内的知识无人可比,那么学校可以聘其为名誉教授之类,但这和正规读出来的硕博是不一样的。在教育资源如此稀缺的今天,在刘翔奔波于各大国际赛场争金夺银的当下,华师大为刘翔专门配备了专家队伍„上门服务‟,有这个必要吗?”
还有作者撰文提出:“一边是30∶1,许多茶杯没水喝,甚至连茶壶都见不着。一边却是10∶1,那么多教授围着一个奥运冠军转,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又是一种多大的不公。刘翔贵为奥运会冠军,他的荣耀更多地应该体现在赛场上,一些商业活动也已为他带来了不菲的财富,在求学上也高人一头,特别是“硕博连读”这样的稀缺机会和资源,许多人苦苦追求数年都不可得,华东师范大学不仅让刘翔轻松拥有,还专门配备了专家队伍为其„上门服务‟,不仅有违机会的均等和社会的公平,更是对„名人效应‟主导下的„赢者通吃‟恶俗的发扬光大,这是对„大学精神‟的一种亵渎,更是对社会公平的一种破坏。”
“社会资本”本身是相对稳定的,然而承载“社会资本”的个人却具有不稳定性,因为个体的存在是有着世界规定性的。譬如影视明星,有的红极一时,看起来风光无限,然而转眼之间就人老色衰,被喜新厌旧的崇拜者们忘却,他们接下来出的影片、电视剧和唱片专辑也随之成为“票房毒药”之类的滞销品。而体育明星更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两三年。因此,及时把自己的“社会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就成了那些有头脑的明星们的当务之急。
高校乐此不疲自有打算
在人才衡量标准泛学历化的环境中,硕士、博士文凭既可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竞争资本,又可以用来显示自己的知识水平,所以明星大腕在功成名就之后,意图通过自己的明星身份来换取一纸文凭,然后再以文凭和硕士、博士的知识贵族头衔反过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明星身份,保障自己的资本收益继续的态势。
那么教育机构为什么要充当名人的资本转换中介者呢?当然也是出于获取资本的考虑。只不过名人是急于把“社会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而他们正好反过来,要把自己拥有的对“文化资本”的赋予权,转化为“社会资本”,并最终转化为“经济资本”。筹措到充足的资金,是学校正常运行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可由于随着“扩招”的不断深入,学生规模急剧膨胀,使得高校的基础设施如教室、宿舍配置,学生活动场所,图书馆书报采购等难以适应需求,需要扩建,而扩建又导致教育经费短缺。而让社会名流入校就读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名人就读,他们的名气、威望、影响力这些“社会资本”,就可以随着他们的入校而在某种程度上转借、纳入学校资本运作体系中。比如当学校想要获得社会资金时,打出“本校有奥运冠军当研究生”的牌子,就肯定远远比打出校内某个在学术界成绩斐然而在大众传媒里名不见经传的教授,更能够吸引到更多的资金。用学校所拥有的对学术资格这种体制化的“文化资本”的赋予权和命名权,换取名人的“社会资本”,并最终转化为“经济资本”,而且还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校知名度,何乐而不为?所以尽管有作者痛斥这是“学术献媚”、“对大学精神的亵渎”,高校仍然我行我素,乐此不疲。
尽管如此,这种赤裸裸的资本交换仍然让很多人,特别是面对困难的就业形势试图通过考研来解脱的大学生和硕士生的心头,笼罩上了厚厚的阴霾。名人如果不是被授予“名誉博士”称号,而是以正式生源的形式挤占本来就相对稀缺的研究生录取名额的话,这些只能通过考试层层选拔的作为老百姓的普通考生的利益必然会受到损害——公立高校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却为一小群社会名流服务。所以他们当然对把“公共资源挪为己用,大众为少数人买单”的名人免试入学现象感到非常震惊和痛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6114ce9f90f76c661371a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