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文化

2022-05-01 14:21: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文化》,欢迎阅读!
第四章,社会学,概论,文化
第四章 文化 第一节 什么是文化 一、文化的涵义与特征 (一)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本书所讲的是广义文化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二)文化的特征

1创造性 文化,不论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精神形态的文化,都不是天生的,而是文人类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出来或衍生出来的。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出来或经过人类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文化

2习得性 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 3共享性 文化是都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人们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都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共同遵守的,个别人的偏好不能成为文化 4累积性 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和创新过程。

5特殊性和共性 世界上只有各个民族的文化而没有抽象的一般的文化文化都是民族的、特殊的,因此人类文化是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从世界范围来说,文化是特殊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二、文化的构成要素 (一)物质形态要素

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产品,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为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创造出来或加工过的物质产品,都属于物质文化,其中尤其是生产工具最为重要,因为生产工具凝聚了人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物质要素是文化的基本要素,没有物质要素,人类便不能生产,就谈不上文化了。 (二)精神形态要素

哲学科学宗教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以及人们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经验、技能等,都是文化的精神要素。精神要素包括知识、观念、规范和模式等几个方面。贯穿于各个方面的是价值标准。价值标准是精神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灵魂。精神文化产生于物质文化,依赖于物质文化,但是它反过来对物质文化有积极的推动或限制作用。 (三)语言符号要素

语言是在社会劳动中产生的,又是社会交往的工具。后来在语言的基础上发明了文字,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是语言的符号。 (四)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三、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一)文化结构

1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所谓最小单位,是指它可以单独地发挥一项功能,是一个最小的功能单位。例如一只茶杯、一张弓、一辆马车、一个符号等都是文化特质。

2文化集丛,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了一个文化集丛,如茶文化集丛、酒文化集丛等。

3文化模式,是指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区别。 (二)文化功能

1社会整合功能,文化的整合作用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①价值整合,是文化整合功能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因为只有价值观的一致,才能有结构和行为一致。 规范整合,是将社会规范内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规范是价值观的化外、普遍化和标准化。 ③结构整合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的系统。 社会结构的整合有赖于各部门和各阶层之间互相依赖和功能上的互补,但是也有矛盾和对抗。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对抗,在通常情况下是依靠共同文化的整合。 2社会导向功能文化的整合功能维持名族团结和社会秩序,而导向功能则推动社会进步。文化社会


向功能主要表现两个方面:①提供知识。②积累成果。

3、反功能,文化的反功能是一种文化功能的特殊情况。与以上两种功能的作用相反,文化也会对社会整合社会进步起着阻碍乃至破坏作用,文化的反功能。 文化的反功能一般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文化后现象发生时,精神文化会对物质文化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另一种情况是发生在反文化群体和某些亚文化群体中。每个社会除了主流文化之外,都存在着一些次属文化,也称亚文化。此外,每个社会都存在一些负文化或反文化群体,最典型的是犯罪团体、黑社会 第二节 文化规范体系 一、习俗

(一)习俗的起源和形成

习俗,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它是一种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象。习俗根植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首先自然环境影响习俗;习俗还和社会环境有关,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阶级阶层的人们会有不同的习俗;习俗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习俗虽是比较持久稳定的行为模式,但是它也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习俗也在变。 (二)习俗的功能

习俗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社会规范,它的调整范围最普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作用,这是任何其他社会规范无法相比的。从习俗作用的方向上看,对社会发展来说,有其积极作用的,也有起消极作用的,还有的习俗作用是中性的。其作用的性质取决于某种需求是否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习俗的作用是积极的,反之就是消极的,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关系不大的习俗的作用是中性的。 二、道德

(一)道德的概念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 (二)道德建设

治理国家从来就是靠法治和德治两手的。中国现阶段的道德建设,一方面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美德,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与建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又要弘扬时代精神,有所创新。 三、法律

(一)法律的本质与特征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法律具有如下特征: 1)公正性,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必须守法,任何人违法犯罪都要受到制裁,犯同样的罪,受到同样的制裁,不能因人而异,否则法律便失去了准绳的意义。2)强制性,与社会习俗和道德不同,法律是依靠国家权力保证其施行的。法律的强制性表现在违法必究上,也表现为执法机关的判决和裁定具有强制性上。 (二)法律社会功能

1、惩罚功能法律的惩罚功能是对违法犯罪分子说的。

2威慑功能一旦犯罪就会受到法律制裁的威胁,从而使得犯罪分子打消犯罪念头或停止犯罪的准备活动。 3教育功能法律教育功能是通过立法、司法、守法的过程实现的。 四、宗教

(一)宗教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 (神灵观念、仪式、组织、物质设备、教徒) (二)宗教的功能


宗教正向功能:①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 ②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 ③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 (三)宗教和邪教的区别

宗教和邪教的区别:邪教是打着宗教幌子的反人类、反文化的组织。邪教与宗教有本质不同,①宗教劝人热爱生活,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扬世界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秩序。②宗教的神是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有经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间,它把生活在现世的教主当作神,把教主的话视为经典。③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以残忍手段残害信徒,残害他人。 第三节 文化交流 一、文化交流的过程 1文化交流的概念

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文化交流是文化固有属性,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文化交流的过程包括:文化传播、文化采借、文化冲突。 2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采借或吸收的过程。(英国泰勒《原始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林顿把文化传播分为三个阶段:A接触与显示阶段B选择阶段C采纳融合阶段。 地理间上看,文化传播是以信息源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文化传播要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 3文化采借

文化采借,又译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过程。采借是有选择的,选择的标准是:一是有用性,二是符合或者接近本民族的价值观与民族性格的外文化元素或集丛,容易被采借。 4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阶级性。 二、中西文化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1979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大了中西文化交流,这才使中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80年代中国刚刚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一些国家对中国还不了解,还有偏见。进入90年代,中国宣布实行市场经济,直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使中西文化交流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全面展开,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次文化交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国是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完全自主地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是清代的被迫交流。但是当前的中西文化交流也有不对等的地方,即在物质交流方面,中国向西方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低,西方向中国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高,这在劳动付出上是不对等的。要改变这种不对等交流,中国只能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使中国民富国强,这样才能实现对等的中西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交流要立足于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节的吸引感召力,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60a433b08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2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