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叙事.docx

2022-05-05 17:10:2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统编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叙事.docx》,欢迎阅读!
统编,叙事,古诗,石灰,下册
“粉骨碎身”不畏惧,“清白留世”永不悔 统编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学叙事

上课伊始,我采用谈话导入的方式开启新课教学:《马诗》的作者 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 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 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我板书诗题《石灰吟》。其实“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我引导学生回忆我们曾经学过、背过哪些诗词题目中有“吟”这个字?

“《暮江吟》” “《游子吟》”……学生们纷纷你一言我一语地说道。 我顺势带领学生质疑:一般的吟诵的事物比较美或者情感丰富,但石灰 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们开始去诗中寻找答案。

其实这首歌部分学生己经很熟悉,甚至会背了。所以在初读过程中 困难不是很多,我请一位同学来范读古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发现是 否有读得需要改进的地方。

汪嘉瑞同学声音响亮,他很愿意展示自己的朗诵水平,于是我邀请 他来读。他读得抑扬顿挫,可不出我所料,他把“粉骨碎身”读成了 “粉 身碎骨”,这是很多学生习惯性的读错,因为我们现在多用“粉身碎骨”, 所以在此处需要提醒学生多多注意。有了这样的特别关注,在指名读和 齐读中就不再出现错误了。另外再关注读音和停顿,这首诗读起来就朗 朗上口了。

这首诗是清朝诗人的作品,学生在字词的理解上问题不大,比较难 以理解的在语文书的注释中都做了解释,所以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 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闵同学平时课堂上比较沉默,我关注到她今天好像跃跃欲试的样子, 我走到她身边,给她勇气,让她来试一试。闵同学回答:“石灰石经过 千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 一件事……”我一听,这解释非常标准,但又“太标准”,仿佛是从工 具书上抄写下来的一般。于是我接着


考考她,“’若等闲'没有注释你 能结合之前所学猜一猜意思吗? ”我话音刚落。她回答我:“去年我们 学过'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初理解到'只等闲'是指很轻松、很平常 的事。那在这里'若等闲'可以理解成'好像是很轻松平常的一件事'。” 的回答完全出乎我的意思,结合之前所学,有理有据,看来不能无端 猜测,小看任何一个孩子。其他同学听完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我也以最 热烈的掌声对她表示肯定。

后两句诗的理解更是简单:即使石灰石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因为 它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我组织同学自己再连起来说一说整首诗 的意思,并想象看到了怎样燃烧石灰石的画面?学生在说的时候大多能 抓住“千锤万凿”和“粉骨碎身”,再配上我在课件上出示的图片,学 生描述的画面更完整、形象。从学生的述说中,我引导学生概括出石灰 的品质一一不怕磨难、不畏艰险。



作者写《石灰吟》歌颂了石灰“不怕磨难、不畏艰险”的精神,显 然这不是作者的最终目的。那石灰又代表了什么呢?我引导学生根据自 己收集到的诗人于谦资料,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韩馨语同学说:“诗人写石灰,是为了写具有石灰精神的人。他们 不怕磨难、不畏艰险,这样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显然韩同学的回答 己经由物及人了,从石灰看到了具有相同品质的人。

孟子和同学说:“据我课前收集到的资料,其实诗人于谦就是具有 石灰精神的人。他于谦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成语'两袖清风' 与于谦有关。”听到孟同学的发言,我深感欣慰,看来《马诗》教学 提到的“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语文要素己经在部分 学生上初步达成了。我顺着孟子和的话继续补充于谦的资料,学生读完 后,我提问:“读到于谦的结局,你有什么想说的?

陆朱倩同学说:“这也太可惜了,这样的一位大臣就这样枉死。” 张欣瑜同学说:“我觉得虽然于谦死得很冤,但是他救了很多百姓,相 信他死时也是有一丝开心的。”我顺着张欣瑜的话往下说:“如果用《石 灰吟》中的一句话,形容于谦,你会选哪一句?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全班齐声回答我,这句话 用来形容于谦再合适不过。我带领学生发现:于谦不仅仅是写石灰,他 借石灰自喻,要做


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这是学生在学完这首诗后的收获。

学到这,我总结: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 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一一于谦。 透过那被献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 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生继续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中人人想说,人人敢说, 我想这就是课堂和谐之美。



课堂最后我引导学生根据图片尝试背诵古诗,根据填空复习古诗内 容。相信这节课后,学生对于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5f6b2e2a9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0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