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口述史在现代民俗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

2023-05-24 09:29: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口述史在现代民俗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价值》,欢迎阅读!
义和,民俗学,口述,价值,现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口述史在现代民俗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价

作者:胡金旭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1

要:随着现在民俗学研究的深入,传统民俗学研究只见俗不见人研究范式渐露弊端。民俗研究本应有对民众生活的关注,正是口述史方法的引入,赋予普通民众发声的权利;对个体亲历事件表述的关注,正逐步进入现代民俗学者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现代民俗学研究;口述史;意义和价值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59-01 一、口述史释义

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是以访谈、口述方式记载过往人事、搜集史料的一种学术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的学科分支。口述史最初用于史学研究,它是二十世纪中叶随西新史学的崛起发展起来,通过与被访谈者有目的访谈的录音、录像所记录的口述资料,来构建或复原历史原貌的主要史料文本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作为一个专门学科,源于1948年,美国学者亚伦·芮文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首座现代口述历史档案馆,用以记录、保存美国生活中有意义的私人回忆资料。此后,口述史蓬勃发展,并广泛用于其他学科研究 二、现代民俗学研究与传统民俗学研究的区别

传统民俗学研究,对象往往与过去遗产即将逝去或已经逝去的传统相联系,民俗学者在民众眼中是救亡者和保存者的形象,民俗学仍未从根本上改变鲍曼所批评的那种向后看学科特点。这种研究忽视了传统的之所以能从无文字时代传承至今,其传播途径主要是代际相传,口耳相授,是在生活中逐渐延续的。传统社会很多的传承是无文字的,民俗作为民众的生活样态,被与民生硬地割裂开来,造成了只见俗不见人的现象。 现代民俗学研究改变了传统民俗的认识,正如钟老所说:民俗学,应该是一门有着直接效应的现在学,民俗学不是用来研究古俗或残留物的。现在一些学者也主动对民俗研究象进行调整,高丙中提出了民俗的新定义:民俗是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方式。他在博士论文《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指出:民俗是为一时一地的所有生活需求而设。换言之,生活的首要任务是生存,民俗源于生活的需求,需求是民俗变迁的内驱力。 三、现代民俗学研究对口述史关注的意义与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首先,对口述史的关注,其实是对研究对象——“的关注。这是与精英文化相对的,传统史学观是历史的仆人,是被动地对已有史料的肯定,其本身带有偏见性;而新史学观是历史的主人,它强调整体的历史,普通人的历史,是对历史反思与重构。新史学观反思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已有史料、已有史料书写者、已有史料的书写范畴。它推动民俗学研究新回到研究的原点,把文化持有者本人持有的文化,以及文化背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关注。 口述史正是在这种新史学观的影响下产生的。口述史让民众自己发声,赋予他们描述自身生活情境的话语权利,而不再是单纯地倾听与服从。因为民众的对自己生活的记忆并不总是与史料完全相符的,他们有对自己族群特殊的记忆,而这些往往是被正史所忽视的。史料记载往往是被修正过的历史,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历史。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引入,赋予普通民众发声的权利,开始关注个体对亲历事件的表述。

其次,对学科的意义和价值——增加了新的研究取向。民俗研究单靠史料文字是不够的,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引入,给现代民俗学研究拓展了新方向。布洛赫提出的唯一的真正的总体历史的观点给人文研究带来了重大的启发和冲击。前历史主要是看的、文字历史,而总体的历史是全体的、下层民众性的普遍的历史。宏大的历史体现的是断裂,而小传统历史则体现了对大历史的修复。它是一种细节性的存在,将民间传说视为民俗的某些历史记忆,通过考证、推论等方法,将传说与文献相结合,来解读这些记忆中蕴含的历史信息,从而补充、深化或修正传统文献本位所呈现出的历史事实。如果不借助口述史,很可能就不知道文化亲历者本身存在的不确定的、打破常规的、非通识性的文化体现。也正是口述史方法的引入,为今后民俗研究增添了新视角,把以往习惯的传统范式由阅读的历史转变为倾听的历史,以语言的形式对民间历史进行调查研究,进而使其更接近客观。

此外,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引入,对本学科田野调查方法论也是一种支持,为其提供了技术层面、方法论,乃至科学观念等方面的借鉴。这将有力推动民俗学中的民间文本的调查与研究,进而推进民俗学理论的深化。

因此,现代民俗学对口述史的关注,实际上是民的生活的过程性追溯,研究是某个方面的断裂,而是对其文化史、生命史的整体性研究,现代民俗学对口述史的关注,更有利于我们建立整体性研究视角,不再是只满足于对的宏观阐释,而是要通过对其生活背景研究,由真正的生活世界进入到意义世界

参考文献:

[1]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5dc87c2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d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