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游记和魔戒》,欢迎阅读!
致谢
一、《西游记》的主题。
《西游记》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根据哪些因素来确定一篇小说的主题呢?我觉得是小说中的主要情节以及情节所围绕的主要矛盾冲突。
《魔戒》的主要情节是围绕两个主要矛盾冲突展开的:一是现实的矛盾,即黑暗势力要毁灭世界的行为与人类精灵矮人等拯救世界的行为构成的矛盾冲突;二是精神的矛盾,以弗罗洛为典型,即人的内心中正义与邪恶的矛盾冲突。由此可以看到《魔戒》的主题比较明确,就是拯救世界与自我救赎。这是西方作品常见的主题。
《西游记》则复杂得多。前面一部分篇幅的情节主要反映的是孙悟空与天庭的矛盾冲突,因而有人认为反封建是主题之一。这当然可以,但也可以作不同理解。后面四分之三的篇幅的情节反映的主要就是取经团体与路上妖怪的矛盾。这个矛盾的实质是什么?不大好说。如果说是拯救,那么就是悟空多次拯救唐僧的性命,与拯救世界、度化众生关系似乎不大。这一次次对个人性命的拯救行为是不是大的拯救世界行为的构成呢?个人感觉不是。西行路上,师徒四人说的最多的就是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也就是说他们取经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前途,而不是世界。小说结局也只反映了这一点,而没有提到取经的成果对世界的作用。这一点你文章中也提到了。说《西游记》有拯救世界与社会的主题存在,可能还需要更为详尽的论证。
单从佛教修行来讲,目的首先是自利,自我解脱,悟得真谛,即能成阿罗汉。如果自我未悟道,而能利天下苍生,即是菩萨境界。当然菩萨最终也是要悟道的。如果自我功成圆满,又能回来度化天下人,即是如来应世。就成佛了。 二、两篇小说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基因。
中国文化中没有“原罪”意识,但曾有“性恶论”。这二者不尽相同,但也有共通之处。
“东方文化中,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把人性分为善恶两个部分,这种区分方法带有浓郁的儒道佛相融合的道德标准色彩,在东方文化中,拯救内涵的主要定义为根据教义去“弃恶从善”,与教义相违背的是恶,与教义相符的就是绝对的善,”
这一段话的结论可能有些武断。儒道佛三家似乎没有明确把人性分成善恶两部分的说法。更没有用教义去规范区分二者的说法。据我所知,孔子是不谈人性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子晚年研究《易》,非常投入,因此如果说他有对与人性与天道的见解,也应该与《易》的观点相类似,只不过他没有谈到过。孟子和荀子一个认为人性本善一个认为人性本恶。都是一元论而非二元
- 1 -
致谢
论。董仲舒只谈天道人伦,不谈人性。从唐代李翱到宋的程朱再到明的王阳明的心学,儒学开始融合禅宗与道家的一些思想,对世界进行解释。他们对人的理解是完全中国化的,即整体的、而非分析的理解人与人性。
儒家如此,佛道二家则离得更远。佛道都讲修行,但修行不可以简单理解为“弃恶从善”地“拯救自身”。修行在道德上的意义极少,并非追求道德的完善。下乘的道教修行目标非常明确与现实,主要有三个:首先追求无限的生命,所以有长生术;再追求无限的金钱,所以有黄白术;再追求无限的享乐,所以有房中术。当然更高层次的道家则不同,他们追求天人合一,从而达到绝对的自由,这就和佛教差不多了。我觉得这和追求真理近,而和自我拯救远。 三、《西游记》中的二心相争。
《西游记》中的真假悟空相争一段,可以说是中国式的心理冲突描写的典型。与西方完全不同。弗拉多内心正邪两方面的矛盾冲突,小说写的非常直接,非常写实。而悟空内心正邪的冲突,《西游记》采用了非常中国化的手法来描写,即寓言式的、抽象的、写意的描写。真假悟空其实代表了他心中正与邪两个方面,假悟空是真悟空内心邪恶一面的化身。真假悟空难以分辨,最后只好叫如来辨认,他们未到,如来已知,正在说法,于是停下来,对众人说,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他二心相争。由此可见,作者是有意识地将真假悟空相争喻作人物内心正邪冲突。我觉得这一段非常深刻的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四、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西方文学作品中,非常强调个人的作用,从古至今一直这样。这些通过奋斗而获得成功的个人中,有下层的小人物,如弗拉多,也有上层的精英人物,如那个人类王子。《魔戒》中参与拯救行动的,包括社会上下两个层次的人物。弗拉多和仆人是典型的下层普通小人物;术士则是上层巫师阶层,是当时社会的知识精英;人王、精灵、矮人国王等则是上层贵族。所以我觉得说这是自下而上的拯救,不大妥,说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反映比较像一些。相较而言,《西游记》的取经团体更强调团队的团结合作。
- 2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55b01042f60ddccda38a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