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心理学

2023-01-13 14:26: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新闻心理学》,欢迎阅读!
心理学,新闻
一、名词解释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

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直觉:直觉是一种无意识思维,不像逻辑思维是有意识的按照推理规则进行的,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直觉也可以说是思维德洞察力。

理论驱动归纳:指通过采访活动实现事先已制定好的写作意图和计划的思维策略,它反映了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性

睡眠者效应: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源更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即新闻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的接收者即新闻受众。

现场观察法: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

角色冲突: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即由角色承担者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是因角色承担者承担了几种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 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地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已有关的另一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新闻写作心理:1是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同步)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和外化(物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2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新闻写作的心理状态:指新闻采访结束后,进入写作这一时段的完整状态的心理特征。

理论驱动归纳:指通过采访活动实现事先已制定好的写作意图、计划的思维策略。

材料驱动归纳:指写作主体根据已变化了的新情况或突然发生的事件,做出新的从事实材料上直接引出的策略。

首因效应:指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早最初(原始)的印象形成之后,他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

晕轮效应:当记者对某个人有好印象或是过去曾了解过这个人时,那么对他说的话就会深信不疑,对他所做的事就总是向好的方向理解。即便别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了他的问题,记者也难以接受。这种一好百好的思想就是认知中的晕轮效应。

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指新闻编辑工作中立足于受众、服务于受众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受众利益和需求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所需求所求。

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是指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全局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全局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以发掘新闻事实中有益于全局的最大价值。

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一般包括两种含义:第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 二,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移情是一种不仅在认识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的能力。 应变:应对变化,是指根据情况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亦即随机应变。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觉、这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的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应。

新闻受众的接收动机:指受众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引起和维持个体接收新闻的活动,并使这一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睡眠者效应:亦称“休眠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新闻受众的态度:指新闻受众对于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的内容较为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并由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方面组成。

亚健康:般指身体虽无明显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由于肌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低下所导致,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状态。通俗的说,亚健康状态是指在医院检查、化验不出毛病,又自我感觉身体不舒服的情况。国外也称“第三状态”“灰色状态”

心理问题:主要对应于心理健康,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一种中介状态。

新闻心理学专门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扬弃的原则; 新闻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1)现场观察法(2)访问调查法(3)档案分析法;4)心理测验法; “现场观察法”偏于“质”的分析;“访调查法”“档案分析法”“心理测验法”既可以是“质”的分析,也可以是“量”的实证性研究 新闻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为: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质的、新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

新闻心理学理论框架有两大类: 一类是以新闻活动为明线,以心理理论为暗线来构筑的。如:张骏海、刘德贵合写的《新闻心理学 刘京林的《新闻心理学概论》 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活动为明线。 如:汪新源的《新闻心理学 朱万曙、吴怀东合著的《新闻传播心理学李黎明的《新闻心理学

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

人的心理现象的构成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分为三大部分,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另一种是分为两大类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多因素的有机结合。

影响采访中心理活动的因素有记者自身心理、采访对象心理、新闻事实、社会背景这四个方面。 记者的自身心理是采访中的主导心理,它决定采访心理展开的时机、方式、方向与强度。

新闻敏感是思维中一种很有特点的带有“灵感”色彩的思维活动。 典型诱因能在新闻敏感产生的关键时刻起到打开心灵的“钥匙”作用。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有两种,即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材料驱动归纳的特点:1随机应变(2,应对灵活 新闻编辑的“识”表现在两个方面:1,职业道德方面的“识”——甘为“他人作嫁衣裳”2,智能智慧方面的“识”——独具慧眼。 新闻编辑的“胆”表现在具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以及镇定果敢的坚毅精神和谋略。 编辑是“质量检测员”“产品加工师”

新闻编辑、记者、受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特点:1)中介性(2)隐没性3,距离感

电子媒体传播的最后把关人是播音员和主持人。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善于借用声音和形象感染观众。 非语言符号指的是形体、服饰、色彩、空间等信息符号。

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是节目主持功的首要条件。

训练和提高应变能力做到:1视知识的积累(2,实践经验的总结;

人的心身表现主要有三种状态“抑郁状态” “焦虑状态”“强迫状态” 1、简述角色理论的内容。

答:角色理论属于符号互动理论一种,是西方社会理学的一个重理论,该理论是用角色来解释个社会行为的理论

2、如何进行尝试性思考?

答:一是在猜测、假设、分析的过程中,摸索到研究方法,训练了思维的适应性

二是随着一个个猜测、假设被否定,有效思维活动范围明显了思维的目标更清晰,更突出了。 1 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是否与坚持党性原则相矛盾?

答:认知方式与党性原则、道德水准分属于两种范畴,前者属于认知活动,后者属于道德品质。场独立性者倾向于更多的依靠自我为主要参照来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己的行为,这并不意味着场独立者我行我素,不愿受社会制约或者说坚持了党性原则,道德水准,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就不可取。比如新闻编辑在编辑过程中对某一新闻稿件或某一新闻节目某块版面所做的别出心裁的处理,反映了编辑那种不循规蹈矩勇于创新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一般来说,这与作者的党性原则道德水准无关联。

2 怎样训练和提高应变能力? 答:一是重视知识的积累,要广泛涉猎各种各样的知识,积极投入社会实践,用心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

二是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包括直接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3 良好的社会知觉指的是什么? 良好的社会知觉是指对世界 知觉是客观的,要如实地而非按自己的主观意志去认识客观世界。有调查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能力,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并能充分适应各种环境。 6论述理论驱动归纳和材料驱动归纳的关系?

答:理论驱动归纳是指通过采访活动实现事先制订好的写作意图,计划的思维策略更多的情况下,写作主体只能根据已变化了新情况或突发事件做出新的考虑,这种从事实材料直接引出的策略叫材料驱动归纳。

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时有矛盾,比如原先的写作计划不符合实际情况,材料驱动归纳就应代替理论动归纳,实施思维策略的转变。但是两者之间更多时候是统一的,他们中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总之,两种思维策略在新闻写作中往往交替使用,作用互补。 4 在新闻宣传中应当实行结论的得出还是结论的引出?

答:在新闻宣传中是实行结论的得出还是结论的引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受众的素质较低,则采用结论的引出,直接表达传播者的意图比较好,如果受众的素质较高,则采用结论的得出,让受众自己去体会为好。

一般的新闻体裁,如消息、通讯等,用以说明一种事实或存在一种现象主要采用结论的得出;而新闻评论则不同,传播者应该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论据充分,做到以事服人,以理服人,所以常用结论的引出。

1 简述新闻工作者非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除智力和能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

非智力因素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2 简述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的构成要素

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归纳起来不外有: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并能熟练操作各种现代媒体,如电脑、数码相机,以及驾驶现代交通工具等能力。 3 简述分析动机、情感、意志、性格这四种非智力因素在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1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 2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 a情感情绪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 b情绪情感在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中的选择功能; c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调节作用; 3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 4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

4、简述记者理想的向性类型。 向性,属于非智力因素,是心理学家对性格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其包括内向(内倾)型和外向(外倾)型;

作为比较成熟的记者,在向性特征上不宜处于两个极端,过于外向的人有注意力不稳定、不拘小节等弱点,而过于内向的人又不善于交际,中间型者则易在活动中“左右逢源”可见,优化向性构成对适应记者职业是十分有益的,但这种优化不等于对自己原有个性的彻底改造,而是增大其向性的可塑性,使其能随环境的变化展示其个性的不同侧面。 5简述记者在采访中怎样能在言语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采访的言语互动中,为了保证有好的采访效果: 1记者与采访对象都要争做合格的对话者;

2、双方要会提出与回答问题; 3对不同性质的采访活动要运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

6、简述晕轮效应在新闻采访的影响。

晕轮效应——当记者对某个人有好印象或是过去曾了解过这个人时,那么对他说的话就会深信不疑,对他所做的事就总是向好的方向理解。即便别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了他的问题,记者也难以接受。这种一好百好的思想就是认知中的晕轮效应。

如在采访中有了这种效应,记者的认识常常会背离客观的立场作出不符合实际的报道。

7、简述新闻敏感产生的心理过程。 任何记者在产生新闻敏感的时候,都是要经过1怀有动机——2创造条件——(3,形成初步构想——4进行尝试性思考——5典型诱因出现——(6,顿悟。 样一个心理过程。

8、简述首因效应对新闻采访的影响。

首因效应属于第一印象。一般来说人们在相互接触中都十分重视第一印象,因为它的印象深刻,在短时间的人际交往中很难消失,它会对继起的一系列活动产生一定的作用。采访中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当记者见到某个采访对象时,第一眼看上去对方或很邋遢,或很冷淡,或某个方面不顺眼,那么,就往往对他后面讲的话听不下去,甚至会对他的一些好事也有某种莫名其妙的反感。反之,第一眼看上去顺眼的人,对他后面的谈话都会有好感。如果记者太看重第一印象了,不能在知觉习惯上固执地坚持第一印象的看法,排斥后来的新信息,形成先入为主的思想方式,这样的话,那则对采访来说是十分有害的。 9、简述新闻写作心理的特点。 新闻写作心理(1,是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同步)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和外化(物化)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2是指新闻记者在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特点 1、被记者内化了的新闻素材和外化了的新闻作品之间存在着量和质的区别。 2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 3、新闻作品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记者“本质力量的书”

10.简述分析发散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发散思维是指按照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可能存在的各种答案。它以一个目标(一个事物)为中心,将思路辐射开去,进行一系列与主要目标相关的联想,以寻求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特点。

作用:1运用发散思维可以寻求新闻写作的多种方案; 2发散思维有助于开掘新颖别致的主题;

3在写作方法的采用上,发散思维能够寻求最佳表现方案;

4、发散思维也有利于标题的制作 11.简述新闻写作心理最佳状态的构成因素:

新闻写作最佳心理状态的构成因素,包括协调好新闻工作者自身认知和情绪情感的关系,选择最佳写作时间,明确写作意图,坚守受众意识等几个方面。

12.简述创造性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相对于常规思维而言,它在新闻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新闻写作能出新出深的重要因素。这不仅包括内容方面的如新颖角度的选择、主题的深化、材料本质及其规律的准确把握,还包括形式方面的如文本样式、节目形式的创新,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以及结构等的创新。因此,创造性思维有利于精品的出现,有利于名记者脱颖而出,有利于媒体不断满足受众喜新的兴趣需要,有利于媒体的生存和发展。

13.简析新闻编辑的胆识。

编辑的“胆”表现在具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以及镇定果敢的坚毅精神和谋略。

1、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

为了坚持真理,编辑应不怕误解,不怕打击报复,不怕明枪暗箭等不公平的待遇,甚至不怕牺牲。 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来自于编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责任心。 2、镇定果敢;

镇定果敢是指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忙、勇敢并有决断。 新闻编辑的“识”因其工作的特殊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职业道德方面的“识” 甘为“他人作嫁衣裳” 智能智慧方面的“识”独具慧眼。

(一)甘为“他人作嫁衣裳” 1、甘为“他人作嫁衣裳”是编辑在职业道德方面有见识的表现; 2、甘为“他人作嫁衣裳”,就应对作者一视同仁,充满爱心; 3、甘为“他人作嫁衣裳”,就应具备敬业精神,高尚人格; (二)独具慧眼

独具慧眼,是编辑在智能智慧方面有见识的表现。

1、具有慧眼,就能选好稿,选出不同凡响的稿、独具特色的稿; 2具有慧眼,就能对来稿有所发现,并能有所创造,改出好稿,在原稿基础上进行更好的再创造;

3、编辑的慧眼较之记者要求更高。编辑的慧眼关系到版面内容或电视、广播的整台节目内容的质量; 14简述新闻编辑理想的向性类型。 新闻编辑性格特征较为突出的、外显的且在性格结构中处于首要的、核心地位的是:

1、严谨细致,一丝不苟; 2、谦虚自信,虚怀若谷; 3、不大外露,偏于内向;

对于编辑来说,其职业特征要求编辑性格偏于内向。编辑工作常常坐办公室里,以加工、整理素材,编辑稿件、资料及撰写评论等为主要任务,而大量直接的人际交往,远不及记者,因此,踏实沉稳、深思熟虑、沉默寡言、情感思想内向型者更适合这种职业要求。实践也证明,一些明显的内向型者一旦干了编辑这一行,工作便特别出色。 15.新闻编辑要把好关应注重的因素。

新闻编辑既然是最后的“把关人”要把好关,必须重视以下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

1、决策者的既定方针与现场政策; 2社会法律与道德规范 3、受众的需求;

4、传播者团体的规范

16.简析新闻编辑的认知方式。 编辑的重任呼唤独立意识,更需要以可操作性的认知方式——独立于场的认知方式,参与认知改组能力相对较高的编辑活动,以便找到独特新颖的报道角度和别具一格的版面及节目的编排组合方式等。作为编辑,应该具备“独立于场”的认知方式及较强的认知改组能力,这样,经编辑过目和参与过的报道往往出奇制胜,别出心裁。

编辑工作有它特殊的创造性功能。表面看起来,似乎是选稿、改稿、策划版面或节目内容、组合编排各种节目稿件,“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实际上许多出现在受众面前的作品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效果,这其中体现了编辑加工和操作信息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强调编辑独立于场的认知方式势在必然。 17.简析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双重角色。

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角色具有双重特点,在台前出现在受众面前的是播音员、主持人个体的身份,然其代表的却是媒介形象。这就是说,作为播音员和主持人,既以个体的身份展示别具个性的播音和主持,又以体现媒介性质、特色为己任,因此,我们据此称其为双重角色。 个体的身份:我与非我。播音员和主持人必须从心理上把握个人身份特征。播音员特别是主持人,在主(推进、串联)节目时,是以“我”个人身份参与节目当中的。这个“我”绝对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中的“我”。作为主持人的“我”含有许多“非我”的成分,这个“我”是朴素、自然生活中提炼出了精华的“我”,是比生活中的“我”更加完善不断提升了的“我”因此主持的“我”是“我”与“非我”的统一。

媒介的代表:主持人所注重的是媒介的表现,是站在媒介的角度,根据节目的特点、形象及风格的需要加以恰当的表现。媒介变了,“我” 风格、个性及姿态形象等均应随同改变。

媒介的代表与个体的身份的关系:自我的表现要依托于媒介性质准确定位。主持人个体身份因为与媒介所表达的内容及其风格特色吻合,于是主持人个体走红荧屏。主持个体身份因为主持节目与媒介所表达的内容及其风格特色不相吻合,则会栽倒在荧屏上。比如,新闻播报类节目,要求准确、严谨、及时,播报简洁明快。新闻类谈话节目,要确定受众关心的话题,要求谈话亲切自然、客观深入。服务类节目,要求给受众以人文关怀,播音及主风格上要推心置腹,娓娓道来,等等。媒介节目的定位决定了节目的内容、节奏、等等。这样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将个人身份与媒介身份统一起来。

此外,出色的主持人(个体身份)因为其传情达意的有效主持,将媒介意图表达得尽善尽美,因此使媒介在受众中走俏;反之,使媒介声誉日下,收视率降低。

18.简析播音员和主持人移情能力的表现。

1要善于设身处地领会记者、编辑融入稿件里的思想感情,以便更好地表情达意。

2、善于体验听众(观众)对新闻中情感的需求心理。 3播音员和主持人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借声音或形象)去感染受众。

首先,要能推心置腹,待人以诚。能够感染人、打动人的一定是真情; 其次,要充分利用有声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以传递感情感染受众。 再次,及时抓住现场出现的情感闪光点,就势燃旺情感火花,以此感染受众。 4移情能力不光表现在善于移入作者和受众情感,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感染受众,也表现在控制情感方面。

19.播音员和主持人怎样进行角色定位。

1、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双重角色; 作为播音员和主持人,既以个体的身份展示别具个性的播音和主持又以体现媒介性质、特色为己任。 2、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个性与共性; 主持人的个性在节目主持中,从多方面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一般是从主持人个体的语言、行动动作及构思立意、编串艺术、风格手法等方面显示出来。 在这里,共性是指媒介角色的共性。媒介角色的共性总体应该视为端庄、大方、自然、亲切、朴实、诚挚、清丽、高雅,富于文化品位和知识点。 3新闻节目主持人是新闻节目的主要组织者之一;

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其角色定位应当是集采、编、播于一身的主持人,他们是新闻节目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是新闻事件的采访者,稿件的编撰者,同时又是播出者。从报道思想的研究、报道内容的确定、节目的构成,到采访、成稿、制作播出,主持人所进行的是新闻传播全过程的工作 20.简述对于主持人媒介人格的要求。

1、应把自己当作“大众中的一个人”能牢记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的宗旨,急大众之所急,想大众之所想,反映大众意愿,代表大众心声。 2、要有独立的意志和见解。

3、具有宽厚人性,表里一致,诚恳面对受众。

4、要有敬业精神和责任心。 5、要讲良心。

6要有丰富知识,缺乏知识的人格是没有力量的。

21.简述受众心理与新闻专业特征相关因素。

传播媒介的刺激是受众心理产生的诱导因素。

而这种心理产生的基础是由:1闻受众的需要——指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愿望。 受众通过接收新闻了解自己周围发生了什么,以确定自己应有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新闻媒介以报道新闻信息而满足于受众,它的主要魅力在于新闻是真实的、新鲜的、及时的信息,也就是说新闻的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等特点构成了受众对新闻情有独钟的基础,因而新闻受众的需要是与这些特点分不开的。2新闻受众的动机和兴趣;3个性心理特征;这三个主要相关因素产生的。

论述: 1 论述新闻敏感产生的心理过程。 任何记者在产生新闻敏感的时候,都是要经过如下逐步过程: 1、怀有一种动机;

动机是一种内驱力。记者一旦产生了了解与认识某一事物的动机,就会给他的活动以内部动力,第一,使记者能引发一系列认识、了解事实的行动冲动,或者说是点燃了记者心中了解与认识这一事实的火焰。 第二,使记者能维持这一了解与认识的行动。 第三,能引导这一行动向一定目标进行。 2、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

新闻敏感对事物的了解与认识,不是简单地重复或再现,而是带有一定创造性成分的新认识与新见解。这种带有创造性的思维特点要求记者在认识事物时必须在动机的推动下去取得一些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条件。这些条件是:第一,作知识的准备。 第二,了解被报道者的情况。 第三,要有大量的对比性材料。

3、形成一种初步构想;

在新闻采访中,当了解、认识某个事物的动机给记者的思维提出任务后,这个动机也会动员记者全身心地去投入这种活动,去围绕这个思维任务做心理准备,心理学上称其为“定向——探究反射” 其次,这种思维定势强化了记者活动中思索这个问题的专注程度。当一个记者形成认识、了解某个新闻事实的思维定势之后,这个念头会缠绕得他走路想,吃饭想,上班下班想,白天黑夜想。 4、尝试性思考;

形成心理定势后,紧接着的步骤是作尝试性思考。]

当一个陌生的、新奇的事物摆到记者面前时,记者不可能一下子就思考到它的实质与特点。一般都是先得出种种猜测、种种假设,然后根据知识、经验与现场得到的材料,把不正确的或不确切的猜测与假设一个个排除,在排除的过程中进行分析,这样,事物的主要特点就暴露出来了。这样分析的结果或是保留了若干假设中的一种,使之成为经得起推敲的结论;或是否定了全部假设,重新组合了一个正确的答案。记者作这种猜测与假设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性思考。

在新闻敏感中,思维突出的起点正是由于这一个个猜测、假设的推动才逐步提高了记者的认识水平,也正是在这种提高中记者的目光才一步步逼近了事物的本质。具体来说,首先是在这些猜测、假设、分析的过程中,记者摸索到这类问题的研究方法、研究范畴,从这些分析中训练出了自己思维的适应性。 次,随着一个个猜测、假设被否定,记者思维的方向上堵住了一条条同向失败的岔道,有效思维活动的范围被圈定出来了,思维的目标被限定在主要任务面前,显示得更清晰、更突出了。

5、典型诱因出现;

在尝试性思考后,少数采访可以有所突破,而多数的仍然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可谓百思不得其解。这对新闻敏感来说已经到了“万事俱备”的火候,要突破此刻的临界状态,“只欠东风”了,这个“东风”就是典型诱因的出现。

新闻敏感中的典型诱因,在其出现之前谁也弄不清它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它将从哪里出现。它可能是采访对象的一句话,可能是新闻人物的一件小事,也可以是一种气氛、一种环境、一件家具和工具、一个电影电视镜头,还可以是一种自然景象、生物活动,甚至于周围人干别的、讲别的无意启发,也可能是“歪打正着”地转移别人的意思、别人的经验“借”来的“东风”成为自己的典型诱因。但是总的来说它们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机遇是它们提供的信息与记者事先追求的目标一致,所以它们“能为冲出循轨思维的旧思路指出新的方向,导致意料之外的突破” 另一类机遇是与记者事先追求的目标异向,没有直接关系,它们“提出意料之外的新的研究课题,导致另外的新的发现,即帮助创造者找到他不再寻找的东西”

典型诱因也就能在新闻敏感产生的关键时刻起到了打开心灵的“钥匙”的作用。一旦典型诱因出现,它会立即在信息储存器中进行分析,找到其与过去材料的不同点,并从这不同之点中受到启发而整个认识有所突破。 6、顿悟;

在一系列心理准备条件“万事俱备”又有了可以打开思路的“钥匙”的典型诱因之后,新闻敏感爆发的时机来临了。一般来说,它是在典型诱因出现的那一刹那,新的认识、新的观点以喷发的形式从头脑里闪现出来,于是思路顿开,新思想如泉涌,随之而来的常常是惊叫、拍头、拍腿、放松等其他欣喜若狂的下意识动作,心情顿时舒畅、轻松、振奋。接下来既是一种写作的冲动。顿悟对认识的突破可以说是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口。

顿悟的内容其并不都是一样的,有的是认识观点上的突破,有的是角度选择上的突破,有的是主题提炼的突破。

2 论述怎样利用记者和采访者心理互动的条件达到良好的采访效果。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有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采访对象也有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但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采访中是会发生心理碰撞的。这种碰撞是以记者心理为主导,以采访对象的反应为基础,互相影响、互相感应的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活动。

一、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

1当记者访问采访对象时,他的身份、打扮、仪表、言谈、举止等等以“第一印象”的方式反应在采访对象那里,采访对象也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反应记者的“刺激”方的心理就形成了互相感应的局面。这种局面从访问开始到访问结束会一直延续下去,并由此构成了采访中心理活动的主线。

2在记者访问中,言语是交往的主要手段,记者提问对方应答,也是一种互动过程。在人们的交往中,言语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而且还是调动对方情绪的手段。在采访的言语互动中,为了保证有好的采访效果,首先,记者与采访者对象都要争做合格的对话者; 其次,双方要会提出与回答问题; 再次,对不同性质的采访活动要运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 3访问中的非语言互动也是双方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双方的表情、手段、体态等能直观地传递个人的态度、情绪。因此,记者在采访中应当控制自己的非语言系统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恰当的情绪,使用得体的动作、手势与采访对象接触。

二、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角色互动;

对于记者活动来说,记者与采访对象各自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记者是提问者,是主动一方; 采访对象是应答者,是被动一方。但这种常规常常会遭到他们心理上乃至会导致行为上的不合作或拒绝。

采访对象只是一个或某个群体,他或他们的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而社会行为是要受到社会规范制约与社会舆论监督的。那么,记者只要意识到自己的代表公众,代社会舆论机关去采访的,对方的角色马上就会与记者互动起来。无论是做了错事想掩盖的单位,还是


骄傲自大的明星;无论是地位高的人,还是地位低的人,都会以谨慎的态度对待社会舆论,因此也就必须以恰当的方式对待记者这种社会舆论的代言人。 在这里:第一,记者的活动要以报社、电台、电视台和读者的名义去采访名人或是被批评的人,即以公众代表人的身份去访问,这样访问的角色互动,一是可以增加记者的信心,二是可以让对方感到有一定的压力。 第二,采访活动中不能从态度上进入采访对象的下属、崇拜者的行列。如果访问中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双方的角色互动会助长对方“居高临下”的气势或傲气,也在气氛与心理上对采访者不利。

三、利用记者和采访对象心理互动的条件。

在采访这种人际交往中,处理好人际关系心理互动的条件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但是对记者来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条件去推动这种互动向积极方面发展,可以利用的条件有:

1人际间的吸引规律。在人际交往中,人鱼人之间的“喜欢”是人际关系亲密性的调节器,人鱼人之间主观感受到和体验到的、直接和间接的、实在和希望的相互关系,是这种规律的基础。 记者的访问应当充分利用这种规律来促进自己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互动。第一,利“一致吸引率”即记者在采访中,可以让对方知道他与自己的一些共同点或相似点;第二,利用“互补吸引率”即采访时记者能在某方面满足采访对象的需要,特别是精神上的需要。比如带给对方欲求的信息,给对方以新的知识,给对方以荣誉感,给对方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等,都会增加吸引力; 第三,利用“第一印象”产生好感。在交往关系不深的采访中,记者出场的服饰、举止、谈吐,甚至长相都能影响人际交往中的吸引力,因而记者在平时应当注重自身的修养,比如穿着整洁,处事大方,言谈文雅、得体,讲究礼节礼貌,适度打扮等等。

2时空上的接近。时空上的接近往往是使人与人之间彼此熟悉、加深了解的一个客观外在条件。比如在空间上距离越小双方就越容易接近,相互之间更容易熟悉对方,就会成为朋友甚至知己。因而记者在采访中应当利用时空上的共同点去接近采访对象。第一,利用家乡上的接近性,乡情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会觉得格外亲切; 第二,利用居住、工作地理上的接近性; 第三,用活动中时空的接近性。 3论述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创造性思维和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否矛盾。

当然不会。应该说创造性思维与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坚持新闻真实性,要求记者写真人真事,抒真情,论真理,不容虚构;要求人物、地点、原因、结果、过程、情节、细节及人物心理活动都要准确无误;要杜绝想象,严格遵守新闻事实真实性原则。运用创造性思维,则是在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从客观存在的真实材料出发,经过消化、分析、综合、判断、回忆、联想等心理活动,尽量拓宽拓深材料的意义,揭示材料的实质,找寻到最佳表现角度及最适合的表现形式,将事实如实准确又富有创造性地表现好,以取得出乎意料又在清理之中的客观效果。作者愈从客观真实的材料出发考虑问题,愈能更好地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规律和现实意义。因此,创造性思维与新闻真实性关系是辨证的关系,两者并不矛盾。 4论述如何进入最佳的新闻写作状态。

新闻写作最佳心理状态的构成因素,包括协调好新闻工作者自身认知和情绪情感的关系,选择最佳写作时间,明确写作意图,坚守受众意识等几个方面。 1认知因素是指记者对要报道的对象在理智上认识得是否完整、准确,写作目的是否正确,记者对所报道的后果是否明了。

情绪情感是指记者对要报道的对象所持有的一种态度的体验。

新闻记者在新闻写作活动中,随着认识心理活动的深入,将会促进情绪情感的产生。其中,健康有益的情绪情感促进认知活动的顺利展开,而过激的情绪情感又会使写作的心理状态处于不利的情况,使认知能力受阻,影响对客观事实的判断与评估,因此,协调认知和情绪情感之间的关系,对于保持良好的新闻写作心理状态是十分必要的。 良好的协调好认知与情绪情感的关系,其理智上要认识正确,进一步认识人类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指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并还能克服急于求成,挖空心思、硬憋文章,高度焦虑等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 2新闻写作最佳时间,即记者个体思维较活跃、精力较为充沛、注意力较为集中、感知事物能力较强的一段时间。

3明确好写作意图,不仅单指写作表现的主题,它还包括记者头脑中酝酿的写作计划及其确定,以及所制作节目内容的定位等。 从一些记者介绍的经验证实,在写作新闻作品和制作节目时,都有产生于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写作意图及由此导致的最佳心理状态。有明确的写作意图,无论遇到多么没条理的情况和无程序的事态,一般都能理出事态头绪。因为明确的写作意图,多半使记者的心理处于一个积极、单纯、稳定的状态。 4记者在写作新闻作品时也应当自然要有受众意识。当记者写作新闻作品时感到内容符合受众的需求,可能产生较高的收视率时,记者在写作作品时的心理状态一定是最佳的、相当的,记者这个时候的情绪情感的促动作用、认知水平都会发挥得较好。

5 分析新闻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当新闻报道同受众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

新闻受众逆反心理的产生来自传播者与受众两方面的原因。其中,来自传播者的原因是这种心理产生的主要因素,比如采写的新闻报道失实、失真、失当、失策、失误都会产生逆反心理。 另外,受众方面,其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性格、气质、思维方式、个人好恶等等都是受众群体或个体对某一新闻报道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当受众的逆反心理存在消极抵触情绪时,有时候会带来一些偏激的言辞或行为,新闻传播者对于受众的这种逆反心理和行为应抱热忱欢迎的态度,并创造条件,运用媒介工具,沟通受众(群众)与有关的党政部门及其具体工作人员联系(如读者来信,听众、观众来电、来函等)受众积极的逆反心理是推动受众运用媒介工具对党政人员工作中,和社会中所产生的不良现象进行斗争的一种动力。对于犯罪分子应当揭发、批判与打击,对于不良社会现象应撰文、拍片分析、评论,其为是顺乎民心、主持正义之举。如果受众因受到某种错误思潮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对正面的、正确的新闻报道产生了消极的逆反心理。此被扭曲的社会心态则是社会发生动乱的舆论准备,也是最容易被反动势力所利用的一种精神力量,在这种消极的逆反心理下,新闻媒介用利用好自身具有的舆论传播效应,传播正面、正确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政府应当全力解决、帮助具有此逆反心理的受众,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惑,断绝错误舆论思潮的来源,湮灭所造成的社会舆论动荡现象。对具有严重消极逆反心理的受众所带来造成不良的社会现象及后果,应处于法律的制裁。< 6分析新闻受众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对于新闻传播来说,受众的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的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应。

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主要原因来自新闻舆论的社会刺激。在新闻传播研究中,受众的从众心理主要是由新闻媒体造成的舆论引起的心理反映。

树立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加大新闻宣传的力度,造成了一种社会论,使得、人们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发生从众行为,这是有积极作用的。而较多的报道如何阔气的婚礼,如何排场的升学宴会,又不加以严厉的批评,则使人们有一种比阔的感觉,如果形成了一种舆论,从而使不愿意这样做的人有一种压力,一些人在舆论压力下发生了从众行为,这无疑是消极的。可见,决定受众从众行为性质的关键是新闻舆论的方向,即新闻舆论的正确性。正确的、为公众利益而造的新闻舆论所形成的受众群体的从众心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好的社会氛围,这是推动社会秩序稳定,推动社会有创造性的力量。 7分析如何从新闻传播者的角度影响受众态度的改变。

新闻传播者在传播的“五个W”中属于信缘,它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主要是:权威性、喜爱性、可信性和睡眠者效应。 从这个四方面入手: 1权威性指在受众心目中传播者的资力、地位、专业知识和阅历等因素。这些人的身份足以让受众信服,在受众心理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应。权威的专家身份和社会身份所对谈及的问题与他们的专业领域相同或相近,这种威望是容易被人接受,令人信服的。为了把传播者的意图更好地实现,改变受众的态度,增强自己传播的权威性,新闻机构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应该多引用一些权威人士的观点,或坐客新闻栏目,这样在受众的心目中才更具有说服力。但要切记的是,一旦舆论导向错误,传播者的权威性越高,它对社会产生的危害也就越严重。 2受众对于新闻媒介的喜爱性,要表现在:受众自爱栏目的风格特色;受众喜爱某些外型较好、素质较高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受众喜爱某些媒体的知名记者。

首先,新闻媒介可以根据受众的兴趣和爱好来策划自己的新闻栏目,给栏目一个适当的定位。

其次,新闻媒介应该选择受众喜爱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选择那些受众所喜爱,素质高的主持人和播音员,往往会在宣传效果上事半功倍。

同时,新闻媒介也可以充分发挥知名记者的作用。记者之所以成名,或因其作品或因其人品,而受到社会的认可。

3在新闻宣传中,增强媒介的可信性的方法较多,其中“借用他人之口”和“借用对方之口”的宣传方法十分有效,因为使用这种方法比自己宣传自己更有说服力。

4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要考虑受众心理上的权威性、喜爱性等,但不一定要恪守这一规律也可以灵活多样。在一些情况下,传播者机构可以由某些不受欢迎的人充信息缘,只要信息内容对传播者机构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也会接受他的观点。为了防止对方利用睡眠者效应进行反面宣传,最好采取先发制人,对于某些事件的报道要及时,不给予对方反面宣传的时机。

8分析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信息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主要是取决于信息的内容而不是信息传播的形式和方法,但是形式对于传播效果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当传播信息内容相同时,传播的方式方法不同,其效果也可能会有明显的差别。信息的传播形式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主要体现有:

1态度差异。指新闻信息所维护和支持的观点与受众的原始态度之间的歧异程度。态度差异会导致受众产生改变态度的压力。应该说,受众所获得的新信息与他原先所持有的态度差别越大,他的心理状态就越紧张,但这并不意味着较大的差距就能引起较大的态度改变,但至少这种压力会促使受众尽快形成一个新的态度。研究表明,差距大到某个节点之前,态度改变会相应增大,当差距超过这个节点,态度改变反而会下降。如果差距太大,传播对象会感到自己很难把态度改变到消除差距所需要的程度,这时,他会对传播者的可信程度产生怀疑,也就是说,他会以贬低传播者而不是以自己的态度改变来求得紧张的缓解。传播者不管是可信度高还是可信度低,超过一定的节点都会遭到传播对象的否定。

2唤起恐惧。指传播者试图凭借带有较强的恐惧性情绪色彩的媒介信息去改变受众态度的一种方法。 目前为止,比较普遍认可的解释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唤起恐惧感的确能增强传播效果,但并不意味着唤起恐惧感强烈,传播的效果也越大。在恐惧感的水平较低时,较强的恐惧感能引起较大的态度改变;恐惧感的水平高到一定程度时,传播对象的心理防御机制将会产生明显的作用,他们可能否定恐惧的本身,以为事情未必会这样,于是态度的改变反而减少。

3、但方面论证与双方面论证; 单方面论证是说传播者仅仅安排对传播者有利的言论,不提出反面观点,即使提出也是否定对方。 双方面论证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提出正、反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甚至还指出对方观点的合理因素,要么说出其中的不足,要么让受众自己去评判、取舍,但最终还是让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

4、结论的引出或结论的得出; 结论由传播者直接引出的宣传方法观点清晰、结论明确,受众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就可接受,这容易引起受众的注意,也不会产生过多的歧义。但这种宣传方法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受众处于自尊心的维护,对于那些过低估计自己能力的宣传方式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抵触心理,这样有可能会影响宣传效果。 时,如果受众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接受某种观点时,可能会因没有产生真正的认同而带来不稳定的 宣传效果。而这一不足在结论的得出中恰好可以弥补,结论如果是由受众自己在分析、综合等而得出的结论,这样印象深刻,而且也会记得比较牢。

5信息呈现秩序的先后;

为了改变传播对象的态度,如果中间没有间断,应该首先呈现对传播者有利的信息。如果信息发出后还可以辩论和修改,就可以先发出对传播者不利的信息。如果信息发出后,能得到传播对象的支持,应该先呈现对传播者有利的信息。如果传播对象具有流动性,也应该先发出对传播者有利的信息。在信息很大的情况下,先要有点介绍,最后有简明的归纳,这样传播效果才能更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528e3d7195f312b3169a53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