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谣》说课稿

2022-03-19 13:22:2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长城谣》说课稿》,欢迎阅读!
长城
《长城谣》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长城谣》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现代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这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诗歌通过对长城这个抒情意象的讴歌与赞美,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的思念和赞美之情。

2、说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提示、诗歌的特点和对课文的分析,我将《长城谣》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激发爱国热情。 2学习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感悟诗情。

学习朗读诗歌是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情感是难点。

二、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时,我们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与教学方法。年级部分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在学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余光中的《乡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现代诗歌,感受过现代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思想美。但是,这首诗歌,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寄托在长城上来表达,因而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过渡。学生在理解长城的象征性意义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若用富有感情的朗诵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三、说教法

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活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的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也要让学生学会诗歌的重要学习方法——朗读朗诵法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和朗诵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


诗歌的教学主要靠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中用心体会,教师不必做繁琐的讲解,只在重点处加以指导即可。教学过程以引导、提示为主,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反复朗诵,自我感知诗歌主题与情感。因此,我的指导过程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长城谣》,并配以长城的图片,营造深沉的氛围。 年级的学生对这首歌比较熟悉,学生一听到这首歌,心目中的长城形象便浮现在脑中,便于更好的理解诗歌中长城这个意象,促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中。

(二)这首诗的作者是台湾著名诗人席慕容,年级的学生都不太熟悉。教学中要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其中主要应让学生明白,诗人的祖籍、故乡是在长城之外的内蒙古,而诗人现在却身在海峡的另一头。因此,我特地在讲义中详细的介绍了作者,尤其强调了作者的故乡和现居地。了解这一点后,引导学生体会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思、乡愁,大有好处。与此同时,还应让学生体会到,由于台湾和祖国大陆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绝,乡愁这种情感具有空前广泛的代表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期盼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感。

(三)、播放《思乡曲》,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四)、播放舒缓的、略带哀愁的音乐,学生自由朗读,大屏幕出示重点字词及字音,进一步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五)、明确《长城谣》的体裁及意像

经探讨后明确:本首诗是借物抒情诗,意象主要是(长城)、黄河、 (六)、诗人借长城这个意象向我们诉说了什么?

经探讨后明确:长城——诉说了华夏各族互相征战、杀伐的历史以及诗人自己对长城难以言表的激情。

请同学再深入一层思考,诗人心中的长城,是一座怎样特殊的建筑?思考后,填空。 第一节:长城是(华夏各族之间战争、灾难)的见证。

第二节:长城是(故乡、祖国、民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七)、朗读第三节诗试用一句话概括这节诗的内容。(提示:用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经探讨后明确:借黄河入“梦”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八)、如何理解“(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句?

乡愁使我难以入眠,“梦”就是思念和想象,是了解故乡的强烈愿望。 (九)课堂小结

2


第一节 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第二节 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第三节 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相思。 (十)拓展延伸

听录音朗读《乡愁》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突出重点、形象直观。 长城谣

席慕蓉 第一节 审视历史,凸现长城的沧桑。 第二节 借助长城,倾诉满腔的热忱。 第三节 依托梦境,流露深沉的相思。

六、说作业布置

1、古往今来乡思乡愁被人们反复咏唱,你还知道哪些乡愁诗,把它们搜集整理出来。 2、课外阅读席慕容诗,说说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4cc14111ed9ad51f11df27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