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不是个好儿子》说课稿》,欢迎阅读!
《我不是个好儿子》说课稿
一、文本内容
本文是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的第一单元的一篇必修课文。他是作家贾平凹的一篇感怀亲情的叙事散文。作家在文中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用朴实的语言叙说了母亲的生活琐事,虽然没有什么强烈的抒情,但是读来却能感到作者的深情。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对儿子的爱出于一种纯粹的天性和直觉。而正是这种自然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二、教学目标及依据 (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文中真情,品味作者写作的意图。 2、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3、能对作者的感情有所感悟,使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升华。 (二) 确立目标的依据
1、本文虽然是必修课文,但是语言通俗易懂,感情深沉而浓厚。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的意图,通过联系自身,体验人物的情感经历,即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与社会接轨,进而品味亲情。这是语文人文性的基本要求。
2、文章主题和思想一目了然,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自觉联系自身的实际生活,有所体会、感悟浓厚的至爱亲情。通过对具体细微内容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产生一个至爱亲情的空间;鼓励学生交流个人的情感故事和感悟,通过课外迁移阅读,将其对亲情的理解升华到更高层次,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过程分析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策略:播放《妈妈再爱我一次》或《懂你》的音乐片断,导入课文主题,用古诗《游子吟》引出新课。
(二) 解读文本,共同研究
策略: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文中叙述的亲情事件,揣摩母亲与儿子之间的至爱亲情。让学生找出亲情事件并抒发自己的见解——先与同桌交流,然后在班内进行讲述,让其他同学点评、补充,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达到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三) 体验感悟,链接生活
策略:通过老师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课文和自身生活体验紧密联系,体现语文学习的感染力。 问题:1、作家叙述的是日常琐事,为什么却有无限的感人力量? 2、作者通篇写母亲,为什么却用《我不是个好儿子》作题目? 1、活动导引:
(1)、《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中“母亲”既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文中表现母亲的“平凡”的生活琐事有哪些?
①“我”写字的时候眼睛在不停地眨,母亲就操心“我”受苦; ②母亲为“我”和孩子缝制过冬的衣物;
③因过不惯城里的生活,母亲每次都高高兴兴来“我”家,而每一次都生了气回去; ④父亲去世后,“我”寄钱给母亲,她却舍不得花,想攒起来整着给“我”;
⑤“我”要她逢集赶会去买零嘴吃,她买回了许多糖,分给到她那儿的别家的孩子吃; ⑥母亲操持家里的吃穿琐碎,事无巨细,日夜操劳;
⑦平日里攒下的鸡蛋,母亲自己不舍得吃,大都用来招待来客; ⑧每年院里的梅李熟了,她总是要给在外地工作的儿子留着; ⑨“我”得病住了院,母亲悲伤得落了泪,冒着风雪来城里看“我”。
(2)作者选择的这些生活小事能承载起展现“亲情”这个厚重的主题的任务吗?请分析。 启示:善于从小处着笔,叙述日常琐事,产生无限感人的力量。 (3)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母爱”的诗歌
学生齐背孟郊的的《游子吟》。教师简述:孟郊只选择了他远行之前母亲给他密密的缝衣服这么一件小事来表达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这种母爱虽小但却伟大。
结构图解:
母亲对“我”:爱 平凡(9件事)
伟大(勤劳、善良、本分、隐忍、不求回报等) 我不是一个好儿子 “我”对母亲:爱——只能寄钱以求心安理得地工作 (四)阅读迁移,提升自我
策略: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学生带入纯美的心灵空间,让补充的课外阅读材料丰富亲情的含义,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亲情、完美自己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出示阅读材料《背影》,边看边听老师朗诵,然后交流内心体会。提问: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当你面对父母那近乎“干扰”的关怀,将如何面对?又将如何报答父母的亲情,现在如何做?将来呢?布置学生课后写一篇随笔。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在歌曲中结束这一课。这样就将语文课堂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歌声中以发人深思的问题结束本课教学,让学生思考回味。 四、效果分析
1、了解学情,尊重学生,落实基础,培养习惯。
先询问学生阅读的障碍和发现的问题,答疑释惑,落实基础;再听取学生的初读感受,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观照;然后顺势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我不是个好儿子”,切入对文本的解读。诵读之初要求学生不动情不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而对话的基础就是反复深入地诵读。这里有阅读的三个
层次:
一是理解文本内容。先整体把握文本,然后结合问题“为什么‘我不是个好儿子’?真的‘我不是个好儿子吗’?为什么还说‘我不是个好儿子’?”三次跳读,在筛选整合信息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直到触摸到文本的核心:作者说“我不是个好儿子”,原因是有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在无私博大的母爱“场”中,自己无论怎样回报都算不上个好儿子。作者饱蘸愧疚而无奈的泪水,谱写了一曲对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母亲的真情颂歌!
二是个性化鉴赏。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要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在诵读体味中,学生必然有自己喜欢的语段,因为有些内容能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相吻合。与生活对接,对文中至爱亲情的理解当然会渐次深入。
三是揣摩语言,学习写法。这一环节阅读的目的是品出语言的“味”,感受和学习作者以质朴语言、抓住生活细节抒发真情的写法。读出、悟出了这些,文本学习的目的才真正达到。 3、沟通了语文与生活,沟通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
语文即生活。离开生活,简单地理解内容、学习技法是肤浅的,是舍本逐末之举。文中母亲对儿子的爱是一种本能与直觉,所做的事情都极普通,学生当有类似的经历和感受,能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简约地描述自己的亲情经历,既有助于深化理解文本,又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和洗礼。阅读与写作,不是“两张皮”,而是相辅相成的。文章抓住了生活中的细节,用质朴的语言抒发了发自肺腑的真情,所以感人至深。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这种写法,有助于解决写作中“假、大、空”的问题。 补充材料 1、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2、《呵,母亲》 呵,母亲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48608214b35eefdc8d333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