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影评

2022-05-03 00:20: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浪潮》影评》,欢迎阅读!
影评,浪潮
影片分析+胡鹤霖+《浪潮》——《浪潮》引发的思考

《浪潮》引发的思考

《浪潮》的故事改编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事件,19674月,加州帕洛阿尔托市库柏莱高中历史师罗恩琼斯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纳粹极权运动的恐怖,他大胆的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们模仿纳粹党徒,在班里发起了一个微型的极权运动,没想到几天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大家逐渐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极权狂热中,琼斯的班级简直成了一个微型的纳粹集中营,直到最后琼斯给学生们播放记录纳粹暴行的图片,惊愕的学生们才戛然而止。这个别具一格的社会学实验惊世骇俗的证实了极权主义与普通人生活之间的某种必然关系,2008年,年轻的德国导演丹尼斯甘赛尔将其改编成电影《浪潮》搬上了银幕,除了把地点从美国换到德国以外,基本上保持了整个事件的真实性。

看完浪潮之后,我在想为什么,为什么会导致怎么惊人的事件的发生,而又是为什么,在中国,这种时间却发生不了。

一、坏境因素,背景因素:

影片一开始,着力描绘了乏味的现实生活,每个地方都充斥着随心所欲的个人主义,做什么事情都既艰难又虚无,令人厌倦。如,在进行话剧排练时,男主角兰迪与时俱进地改进了歌词,给本来挺正儿八经的故事添加了《新龙门客栈》的台词,女主角卡罗愤怒地说,她讨厌这些三流武侠片的调调,最后大家不欢而散;在一场水球练习赛中,马尔科想展现他的个人英雄主义,而不愿意把球传给锡南,结果失去了进攻良机,令他们的教练大发脾气,称他们根本不会打球;在中学生汇聚的酒吧里,不安的青春在性、酒精和虚无中张扬,一个少年诉说:当今的人想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人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将我们团结在一起的目标。另一个少年则回应说,你知道google上搜索量最多的是谁?帕丽斯希尔顿!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当地的高中开始一个活动周,而赖讷文格尔老师得到了一个新的教学任务——向学生们教授关于独裁政治的课。这是一个偶发事件,本来赖讷准备教授的是无政府主义,但他的同事维兰德老师捷足先登,提前备了课,赖讷被迫去教他并不想教的课。 二、好奇心作祟:

来上课的学生们也好不到那里去,他们来上独裁政治的课,并不是因为想上这个课,而是因为这个课好拿学分。为了让学生们活跃一些,赖讷不得不屡次对学生们说拜托,这是你们的选择,以求学生们能《积极回答一些问题,讲一下他们对独裁政治的看法。

赖讷的逼问令一些学生表达了反感,他们不想谈独裁政治,更不想谈自己祖先所创造的第三帝国。一个学生说:这种事反正不会再发生了。另一个学生则说:又不是我们做的,为什么非得没完没了地背着负罪感。他们的潜台词或者心里所想的就是,什么独裁政治,什么纳粹帝国,这都是过去,不会再在德国发生了,所以跟我们没关系,最多只是一个知识上的探讨罢了。

听到学生们这么说,赖讷更较真了,他问到:你们认为独裁专制在德国不可能重演,对不对? 看到学生们纷纷点头,赖讷的神情变得更为郑重,他做了一个决定,随即宣布课间休息。

重新开始上课后,学生们发现,他们的座位被调整了,以前随心所欲的、混乱的教室变得整整齐齐,在一个清楚的秩序下,赖讷老师开始了他的社会实验——让学生们实际体验纳粹主义。

三、教学实验中能得到平时生活得不到的东西,包括精神上的满足:归属感,使命感;以及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

最能体会到浪潮好处的是软脚虾蒂姆,他性情软弱,没有朋友,总被人欺负,常用送大麻等讨好的方式与别人亲近。但浪潮改变了这种局面,当两个小混混向他索要大麻时,浪潮班的两个男生过来救了他,还留了电话给他。但比起这种现实的好处来,更重要的好处是,他找到了归属感。在他自己家中,父亲冷酷而母亲冷漠,他与他们没有链接感,他对这个家也没有归属感。至于以前的班级,他只是形式上属于班级,但因没有人尊重他,他与班级的同学仍没有链接感,这令他对班级也一样没有归属感。但现在,他属于浪潮的一员,浪潮是平等的,浪潮是友爱的。找到对浪潮的归属感后,蒂姆对家庭、大众文化的微弱认


同感就消失了,他爱上了白衬衫和牛仔裤,而将以前的耐克、阿迪达斯等名牌服装付之一炬;马尔科也找到了归属感。与边缘化的蒂姆不同,他是好学生,有漂亮女友卡罗,是水球队成员,在同学中也颇有威望。但他没有家,他是寄养在卡罗家。虽然卡罗的父母很关爱他,将他视为家庭一分子而接纳他,但他仍缺乏归属感。

现在,他有了浪潮。浪潮对他意义非凡,毕竟浪潮这个名字都是他马尔科提出来的,他不仅仅是浪潮的一分子,他还是这个运动的重量级人物。所以,他和卡罗有这样一段对话: 马尔科:浪潮对我意义深远。 卡罗:什么意义?

马尔科:归属感。你也清楚,你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我没有。

土耳其裔的锡南则从浪潮中找到了价值感,他感叹说:

这几天的生活十分有趣,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都不重要,浪潮让我们人人平等。出身、信仰、家庭环境都不重要,我们都是一场运动的一分子,浪潮让我们的生活重新有了意义,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理想。生活重新有了意义,对于处于彷徨的青春期的孩子们而言,这真是非凡的进步。并且,不仅浪潮的成员们感受到了生命意义,家长们也发现了。一个家长对女校长说,感谢赖讷老师,他的孩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当赖讷在老师中被孤立时,女校长表达了对他的支持。

归属感、意义感等等,或许是浪潮最重要的好处。心里有了这些感觉后,生命看起来就变得不大一样了。

话说回来,为什么我们从小就经历着影片中的教学实验,但是却没有发生浪潮这一幕呢?

小学年级:老师规定上课不许交头接耳,双腿要并拢,双手平放在双腿上,挺胸抬头看黑板,发言前要举右手,举起的右臂要与桌面平行,肘关节要呈90度;小学年级:我们的团体也起了个名字少先,团体的LOGO是一条丝质或布质红色方巾,集体的手势是右手五指并拢,高举头上,对于手势还有着严格的要求——“五指并拢,手经胸前,一次到位,高额一拳,手与小臂成直线,手心向着左下前,拇指不要留缝隙,胳膊不要挡着脸,敬礼至少敬两秒,含义至少想一遍初中年级:被告之马克思历史物主义是我们唯一的世界观,我们的国家是最优越的,必将席卷整个世界;初中年级:集体加入另一个团体,名字改为共青团,手势也变成了注目礼高中至死去:如果想成为社会上层,必须加入另一个集体组织,积极落实集体领导人不定期的语言文字精神,用领导短短的几个字指导个人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影片中的德国实行民主制,他们思考问题解决事情习惯于自由意识,当他们感受到了“浪潮”的力量之后,选择了集体的团结排外和对一切外界反对的吞噬。而我们,从来没有过自由主义,从小到大一直都活在集体管制下,集体的思想影响了我们,久而久之,就磨灭了我们的个性和自由思想,就像一个从小在少林寺长大的和尚,你问他会不会有对女人有性欲,你觉得他会有么?如果你说不会,那就说明你已经被“浪潮”影响到病入膏肓的地步了。如果你说会,那我觉得你还好,还有救,还没有失去自我,没有失去对自由的向往。可是为什么我们有性欲,我们想追求,但是却不付诸实践,不敢行动呢。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思想灌输和教育体制告诉我们,我们要接受接受,不停的接受,老师和家长告诉我们的我们就要去做,不要管对错。偶尔我们也会质疑,也会产生新的想法,但是总是被过去无意间形成的一种习惯给抹灭。媒体舆论总是告诉我们西方国家怎么怎么民主,怎么怎么自由,我们也总是觉得西方怎么怎么好,怎么怎么自由,看《浪潮》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爽,看到西方的学生按照我们日常的行为来做的时候,我们觉得会有快感,当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影响恶化了之后,我们会觉得简直爽到极点,会尽情的享受影片带给我们的快感,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他们做的我们完全也可以做到,根本没有什么难的。或许在看的时候,我们还会想到现实生活中集权主义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并且还想过去打破它,但是当电影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过后,我们还是会按照原来的生活模式思考问题方式进行生活。这种问题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意识到就能改变的,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制度导致人们的意识也根深蒂固。而中国人民的惰性也使得我们懒得去改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36f343114791711cc7917a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