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精读圣经,手机版【精读要在“精”字上做文章】[修改版]》,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有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精读课文占的比例很大,是教材的主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谓的“精读”,其实就是仔细研读,主要特点体现在“精”和“研”上。所谓“精”,就是精细全面,“研”就是钻研、研究,细细咀嚼。既要领会文章形式,又要掌握文章内容;既要仔细理解文章字词句篇的表层含义,又要深究其深层含义;既要把握整体,又要重视细节:要在领会内容的基础上明确写作特点。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发现,目前的精读课文教学虽然摒弃了以往的烦琐分析,减少了教师们的侃侃而谈,增添了莘莘学子的琅琅书声。但是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读书,学生读得口干舌燥,却茫然不知其味,可谓“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当前的阅读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如何更新教学理念,改善精读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值得语文教师探讨的一个课题。
笔者以为,在精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精”字上做文章,选择精读内容,捕捉精读时机,讲究精读方式,设计精读过程,来促进精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选择精读内容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其实,解读文本也未尝不是这样。我们在引领学生精读文本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努力寻找文本解读的支点。让学生借助这个支点,找到解读的突破口。
事有巨细和轻重缓急之分,文章也有重点与一般、难点与易处之别。作者写一篇文章,总要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表白自己的审美情趣,表达自己的内心志向。最能体现这些的段落、词句,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弄懂,此谓“精读”也,其他的内容可作略读。 [教学片段]刘亚雄老师执教的《最后一头战象》(人教版六上)。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五-九自然段,找出最能表现嘎羧对象鞍感情深厚的句子并画下来,体会嘎羧内心的想法。 (2)讨论交流:
(投影出示)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a、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摩挲”“泪光闪闪”等描写嘎羧动作、神态的词语,体会嘎羧再见象鞍时的激动心情。
b、它如此激动,是因为象鞍上有什么?(引导学生联系第九自然段理解) c、嘎羧看到象鞍上的弹洞、斑斑血迹会想起什么呢?
d、是啊!象鞍上有着它辉煌的过去,有着它出生入死的经历。你看,我们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就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世界。(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 e、指导朗读。
(3)小结:你们看,26年过去了,嘎羧就快要死了,但它没有忘记自己曾经是一头英勇的战象,它多么怀念曾经的辉煌。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神态的具体描写,来表现它的这种深沉的情感。我们圈画出这些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象,就走进了它的内心,感受到了它的情感。这就是品细节的读书方法。 [点评]进入高年级后,课文篇幅长了,理解难度也大了。《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长课文,有两千多字,但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初读下来对课文还是能有个粗浅的了解,完全不必逐一讲解。教学中,教师善于选择精读内容,只是抓住“品细节、悟情感”作为教学主线,精选课文几个比较典型的句段如“披挂象鞍”“重回战场”“庄严归去”让学生品悟。这样安排,以一当十,避免走进烦琐分析的泥潭,教师教得从容,学生学得轻松。
二、捕捉精读时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确定精读时机,把自己变换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片段]毛立业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苏教版五上)。
(1)画出文中写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体会“依依惜别”之情,体会表现感情的写法:动作中有情,对话中有情,景色中有情。
a、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b、“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c、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启发联想,体会诗人感情。
李白仰望蓝天白云,他想:___。 李白看着江边杨柳依依,他想:___。
李白远眺江上景色,看到江上沙鸥点点,他想:___。 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他想:_______。
[点评]《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篇典型的“文包诗”体裁的课文,毛老师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三部分:①自由朗读――组词,整体感知;②诗文对照朗读――组句,理解诗意;③深入朗读一组段,体会文章感情。这里呈现的是精读环节――“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的教学片段,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朗读文章“文”的情境部分,体会诗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师对精读时机的捕捉十分准确,这个环节是在前面两个教学环节上的自然提升,因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于诗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体会较为深刻。
三、讲究精读方式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诚然,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内部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视学生为盛装知识的容器,使其丧失个性,而应讲究精读的方式方法。 [教学片段]刘佳琦老师执教的《掌声》(人教版三上)。 (1)感受英子的忧郁、自卑。
a、结合句子“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问:从中你知道以前的英子是什么样的吗?(板书:忧郁)
b、课文有一段重点写出了英子的忧郁,打开书,浏览课文,看谁先找到。从哪些词语中你们感受到了英子内心的忧郁呢?
c、残疾的身体,使英子躲躲藏藏,失去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她总感觉自己很差,不如别人,这说明她心里还很自卑。(板书:自卑)让我们一起把读书的体会记下来。 d、指导朗读。
(2)感受英子的开朗、自信。
a、结合句子“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问:后来英子有什么变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3672bb76a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