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话题作文指导技巧

2022-05-29 11:01: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考话题作文指导技巧》,欢迎阅读!
作文指导,话题,高考,技巧
高考话题作文指导技巧



1.对试题作适当分解,以求对作文要求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不致因遗漏而偏离题意。目前的话题作文命题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材料、提示语、话题和要求。话题作文的材料起个由头的作用,或提供一个事实或讲述一段小故事或给出一幅组漫画等,用意在于吸引考生注意力,激起考生的写作兴趣,将考生的思维引入材料所提供的情境。提示语的作用或是对材料作解释说明,或是补充介绍,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材料,更有效地打开思路。审题的重点应放在提示语上,而不应过分拘泥于材料,如果过多关注材料,思路反而会受到约束。话题是由材料引出的,是在材料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作文的中心议题。话题和材料的关系,既可能是话题范围仅仅是材料蕴含的意义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是话题范围远远超过材料所蕴含的意义。对话题和材料关系的分析把握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一环。要求或注意则是对作文提出一些具体的诸如立意、选材、文体、题目、篇幅等方面的规定。 2.仔细领会提示义。这几年来的“话题作文”,在表述“话题”的文字之后,往往还有提示语。另外还有几点“注意”“要求”。这些提示语和“注意”“要求”,既是限制,又是启发;既是规定,又是提示,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性语言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的利用。有时候,利用这些提示信息,可以使我们轻松地按照试题的要求成篇。 3.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一般说来,试题中总会有一两个对理解题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把握住这些关键词语,也就掌握了正确理解题意的钥匙,审题就不会产生偏差。 首先要看懂字面义。准确理解题目的字面含义,是领悟题旨的第一步。例如“诚信”有诚实与守信用两层含义,有不少考生把握不当,忽视将二者联系起来理解,因而顾此失彼。或侧重谈“诚”,片面地将“诚”理解为“忠诚”,再引申为“愚忠”、“服从”等。或侧重谈“信”,甚至将“信”误解为“信奉”、“承诺”、“信服”等。诸如此类文章,由于未能从整体上围绕“诚信”行文,因此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 二:把握文体

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话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我们在写作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写作特长,慎重地选择最适合的文体。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成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肯定会非常出色。总之要根据考场实际情况和话题要求,再由当时的文思情况来决定采用哪种文体。 三:缩小范围


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如话题“对话”,可缩小为“我与老师的对话”、“我与同学的对话”、“我与书本的对话”、“我与大自然的对话”、“我与父母亲的对话”、“我与蓝天的对话”、“我与大海的对话”……等等。 四:写出新意

话题作文既然是应试作文,总得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感觉,得一个好的分数。因此,写出特色、写出新意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独辟蹊径”,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有独特的感悟,不人云亦云;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不写陈题旧话;构思上要独具匠心,不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语气上要有独到的魅力,不平铺直叙泛泛而谈。好的文章应该有新颖的观点、巧妙的构思、丰富的语汇、多变的句式,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或朴实无华、或灵巧幽默、或深刻思辩、或声情并茂、或另类别致,总之要给人一个不同凡响的印象。 五:拟好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一半文”。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优美,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拟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可巧用比喻,如:《搬“文山”填“会海”》;可巧用比拟,如:《流泪的红蜡烛》;可巧用对比,如《榜上无名,脚下有路》;可巧用反复,如《电脑电脑;可巧用谐音,如:《千“君”一发》;可巧用倒装,如《回来吧,真诚!;可巧用设问,如《你知道尊重吗?;可巧用排比,如《识才、用才、爱才》;巧用夸张,如《万里长江一尺收》;可巧用双关,如:《有“礼”,还是有“利”》;可巧用层递,如:《过去、现在、将来》;可巧用数学符号,如:《怪≠科学;可巧用超常并列,如:《文学与出汗》,等等。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254c3fc3b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65.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