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欢迎阅读!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 四年(公元 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
、《白虎通德论》 。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
解释自然、社会、伦理、
4 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
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 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 相互亲爱,提出 “忠恕 ”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 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
“绝仁弃义 ”,认为 “大道废,有仁义 ”。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
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 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 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 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 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 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 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 就 “道”听任自然而言, 是 “无为 ”,而就其生长万物言, 又是 “无不为 ”,所以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
“无为 ”治国,才能 “无
败”、“无失 ”,达到 “无不为 ”。老子 “无为 ”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 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
“因物之所为 ”、“循理而举事 ”,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 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 ?系辞上》 :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由太极产生阴阳, 由阴阳生出四象, 由四象生出八卦。 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 用太极翻译西文 “以太 ”,仍视为宇宙的本原 : “元
”
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 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 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 “知先行后 ”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
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 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
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 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 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富强之术 ”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
主主义革命的完整的理论和政治纲领,孙中山思想体系的核心,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12、【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 《老子》二十五章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
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3、【中庸】儒家的哲学范畴。即在处理事物的矛盾时应当掌握的合适的 “度 ”。
14、【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把自然观和人的活动归结为五种物质因素,含朴素唯物主义因素。战国秦 汉间出现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五行相克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水生木。
15、【理学】又称道学、新儒学。宋元明清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吸收了道家和佛教哲学思想而产生的新儒学。它 以性命义理为核心,是宇宙论、认识论和道德学说高度统一的思辨哲学。它以
“理 ”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和宇宙本体,取代了传统儒学思想
的 “天 ”的地位。南宋以后,被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明清之际,从理学内部分化出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对理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和批判。
16、【致良知】明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心为万物之本,故良知亦为万物之本。王守仁良知实际上是 对封建伦理道德纲常的概括。
17、【三表】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 观的标准来衡量,即 : “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
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带有浓厚的经验论色彩,并以之论证天志和鬼 神的存在。
18、【阴阳】本义为日照的向背。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后来用以指气和事物所包含的对立因素。
19、“反者,道之动 ”反: 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 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
2 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
20、【性善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 潜能。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21、【性恶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本恶,强调 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22、格物致知 :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始见于《礼记 ?大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
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 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的理的过程。朱熹认为格物致知是连结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方法。他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 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
“致知格物只是一事 ”,是认识的两个方面。陆九渊从
“心即理 ”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
认为格为正,物为事,致为至,知为良知。因此,格物也就是致良知的工夫。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认为,格物就是人们对于外界事物的认 识,是以 “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 ”。致知就是人们进行思辨的理性活动,以
“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 ”。他认为,如果没有格物,不接触外
界事物,就会使人陷入空想;没有致知,就会被各种事物的现象所迷惑,因而两者必须相济。
23、离间白 :(关于成就,其一是人们向来认为先秦的名家就是名学,其主要的辩论,就是 “合同异 ”,“离间白 ”。而冯氏则认为先秦辩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24e2e076a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