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三国三大战役的典故》,欢迎阅读!
三国三大战役的典故
三国三大战役典故: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主要故事:“火烧乌巢”
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建议与曹操展开持久战,利用自己兵多粮足的优势拖垮曹操。袁绍不听,许攸背袁投曹,并告诉曹操袁绍军的粮草囤积于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曹操便带精骑五千人前去攻打乌巢,一举烧掉那里的粮草,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国三大战役典故: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刘备、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开始南征准备,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九月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南逃至江夏,十月曹操亲率大军东下,反而促使刘备与孙权联合利用火攻之计在赤壁击败曹操,曹操退回北方。 主要故事:“火烧赤壁”
曹操率大军攻打吴国,吴蜀联合抗曹。因魏军不善水战,孔明、周瑜决定火攻。庞统假意投奔曹操,建议魏军船只用铁索连在一起抵御风浪;周瑜假打黄盖,后者假装降魏;孔明推测出东风将至。黄盖带数十条船降魏,船里装满柴草。快到魏军时,黄盖点燃柴草,火借风势向魏军烧去。魏军不熟水性船又连在了一起,死伤无数。魏军败逃。 三国三大战役典故:彝陵之战夷陵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削,此后,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主要故事:“火烧连营”
刘备率大军攻吴,吴将陆逊为避其锋,坚守不战,双方成对峙之势。蜀军远征,补给困难,又不能速战速决,加上入夏以后天气炎热,以致锐气渐失,士气低落。刘备为舒缓军士酷热之苦,命蜀军在山林中安营扎寨以避暑热。陆逊看准时机,命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蜀军营寨的木栅和周围的林木为易燃之物,火势迅速在各营漫延。蜀军大乱,被吴军连破四十余营。陆逊火烧连营的成功,决定了夷陵之战猇亭之战蜀败吴胜的结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249f0061b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