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到深处不言愁——杜甫登高赏析-李彩云;任刚.x

2022-05-04 10:35: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愁到深处不言愁——杜甫登高赏析-李彩云;任刚.x》,欢迎阅读!
登高,杜甫,彩云,赏析,深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愁到深处不言愁——杜甫《登高》赏析-李彩云;任刚

摘要:杜甫 《登高》 将国破家亡的愁苦及其命运坎坷、 蹉跎岁月的悲慨蕴含其中,愁情与秋景水乳交融。登高是千古第一愁诗吗

愁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吟咏的永恒主题,愁情与秋景又结下了不解之缘,“自古逢秋悲寂寥”,宋玉的《九辩》最是绝唱。《九辩》一诗中,诗人不惜重墨描摹出一副清秋悲景图,诗中的悲秋情绪,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巨大,曾引起无数受压抑的骚人墨客的强烈共鸣。这其中便有杜甫,甚至可以说杜甫将这蕴含于秋景中的悲情挥洒到了极致。

中国古代愁苦的诗人有很多,有的因为国破家亡而苦闷万分,也有的因为一己命运的不幸而抑郁不已,杜甫当是前者中愁苦情结最重的那一个。他一方面因为自己多年仕途的坎坷,对现实人生有着比平常人更深的苦闷,另一方面,安史之乱带给人们的苦难,这种苦难在某种意义上讲可谓国破家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面对国破家亡,对于本来已经无法承受的诗人来说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天宝十四载十月(755,杜甫终于获得了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掌管兵器甲仗)的八品官职。困守长安十年的杜甫终于迎来了那么一点点希望的曙光,然而现实和诗人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在他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时候,史之乱爆发了,这距离他任职仅有一个月,这场战乱可谓百年不遇,却让杜甫赶上了。次年,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出逃,长安陷落。同年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杜甫认为报效国家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将妻儿安顿在鄜州羌村,只身赶往灵武。途中不幸陷贼,被押回长安,他亲身经历了社稷颠覆、叛军烧杀劫掠的苦痛,以至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死逃脱,“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终于见到了肃宗,授官左拾遗。但不久因为疏救房琯险遭不测,后被恩准往鄜州探亲,其实是被肃宗疏远。永泰元年(765,严武病逝,没有了依靠的杜甫只好离开居住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辗转南下,到达夔州。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在这年的重阳佳节,诗人感慨万分,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内心百感交集。眼中看到的一切景象,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极度的伤痛;然而这萧瑟的秋景,也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这其中交织着他老病孤愁的悲哀。诗人将悲情蕴于衰飒的秋景中,情与景的交融便彼此升华。于是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便应运而生。

《登高》首联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来都以风大著称。“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相当凄厉。当地民谣也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登高望远所见是天高风急、秋天一派肃杀的景象,猿声阵阵悲啼哀啸,十分悲凉。渚”是水中的小块陆地。鸥鹭在河洲、沙岸附近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仗之中仍然用韵,而且句中自对,无一不工。诗的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首联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

1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一虚设,遣辞用字,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沈德潜对此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零,无边无际,可谓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之水,汹涌澎湃,奔腾而来。此联为千古名句,一句仰视,一句俯视,写尽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展现出疏宕之气。“无边”极言落叶之多,“萧萧下”,极言落叶飘落之快。此联在描写秋景的同时,融入了诗人自己的情怀,表达了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此联境界十分壮阔,带给人的不限于岁暮的感伤,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流逝和人生的有限,这沉郁悲怆的诗句,被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显而易见,这些并非诗人的一时的感慨,而是一种在缓慢的伤痛过程中反复斟酌感受到的,抽象却具体的感悟。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是愁到最深处时不言愁的最佳证明。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认为此联:“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件可悲之事:他乡作客,可悲者一;常作客,可悲者二;在万里之遥的他乡作客,可悲者三;作客之时又逢萧瑟的秋天,可悲者四;诗人年近暮年,却一事无成,可悲者五;亲朋生离死别,可悲者六;无他人陪同,诗人独自去登高台,可悲者七;年近暮年的诗人又身患疾病,可悲者八。孤独的诗人在重阳节登台原本是为了排解佳节思亲思乡的苦痛,但是登高望远所见之景没有能够宽慰诗人那颗苦痛的心灵,相反地这悲凉萧瑟的秋景和声声的猿鸣将诗人的愁推到了极致,正所谓这万古愁尽在不言之中。此联是诗人一生坎坷命运、颠沛流离生活的集中写照,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处着笔,把他乡客最易悲秋,暮年多病又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此联雄浑阔远的对句之中,可谓情景交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杜甫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忧国之念以及沉重的悲秋之情与衰飒秋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全诗处处展现出一种沉痛而质朴的忧郁之美。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个“苦”字将诗人个人不幸的坎坷命运推向了国难和民族的高度,如果说仕途的不幸、生活的困苦带给了诗人太多的苦痛,诗人登高临远排解苦闷却越加愁苦仅是博得了我们的一点同情的话,那么诗人在自己命运如此不济之时感叹的不是自己的困境,却是处于此种困境中自己年华已逝、无法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悲哀此时这同情早已化为敬佩和感动,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在其生平第一首快诗中也可以得到佐证: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诗人喜极而泣。“潦倒”,言诗人自身困顿衰颓、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我以为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中的一时中断,那么可以这样认为:诗人一人登台,独自饮浊酒,并无亲朋好友相伴,此情此景下诗人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身体的不适、心情的苦闷、处境的艰难使得昔日可以借酒消愁的杜甫都难以下咽,一个“新”字突出了此次诗人登台的苦痛,这苦痛早已超越了李

2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白“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愁,正如辛弃疾所言:“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不言愁则愁自现。

此外,杜甫直接命名的愁诗也不在少数,如杜甫下述诗作:

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 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 渭水秦山得见否,人经罢病虎纵横。

《愁》 高斋常见野,愁坐更临门。 十月山寒重,孤城月水昏。 葭萌氐种迥,左担犬戎存。 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

《愁坐》

养拙蓬为户,茫茫何所开。 江通神女馆,地隔望乡台。 渐惜容颜老,无由弟妹来。 兵戈与人事,回首一悲哀。

《遣愁》

在杜甫这些愁诗里,愁、孤、忧、悲、哀处处可见,然而这几首愁诗所述之愁比起《登高》中的愁是小巫见大巫了,在《登高》一诗中全诗虽未言及愁,却是句句写愁,而且这种愁早已超越了其他诗人,真正的愁苦的诗人是那些不愿意言及愁的人,在这个意义上讲,杜甫其他的愁诗表现出愁的程度远不及《登高》杨伦称赞《登高》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更推重此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诗薮》自古写愁的诗人或者词人数不胜数,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白居易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李煜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清照则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辛弃疾却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有贺梅子之称的贺铸这样言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将愁数量化的同时空间化、重量化,然而仍然不及《登高》之愁。我以为此诗当属杜甫第一愁诗,甚至可以说是千古第一愁诗。



3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22990107d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a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