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传承工匠精神范文3篇》,欢迎阅读!
如何传承工匠精神范文3篇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给予了职业教育的理论者和实践者们一个新的着眼点,即在新时代应如何深入把握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时代价值与培育路径,应如何重塑职业精神,重构职业价值取向。
忠职敬业、极致求精、专注持恒的基本内涵 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特质与禀赋,其基本内涵可以解读为忠职敬业、极致求精、专注持恒。 忠职敬业是职业人基于对职业的虔敬感而产生的一种恪尽职守、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在“樊迟问仁”这一著名的答辩中强调了“执事敬”“事思敬”,阐述了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的行事、临事要旨。戴圣在《礼记·学记》中强调了“敬业乐群”是对学子的一项重要考评依据。及至近代,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明确阐发了“‘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极致求精是一种近乎偏执的执着,也包含着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它是职业完美主义者的最
好画像。早在《诗经》中,就把石匠对玉石的打磨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朱熹也在注解《论语》时提到“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也复如是。古工匠、文人们对极致做事之执着,都体现出了古人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
专注持恒即持之以恒的职业精神。战国墨家代表人物鲁班一生以制作齿锯梯器为追求;《庄子》中游刃有余的“庖丁解牛”一生以神乎其技的解牛术为人感叹;明末微雕家王叔远可在寸木中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宫殿、人物、飞禽走兽。所谓“艺痴者技必良”,古代工匠大多穷其一生,唯精唯一、专注一事。 中国古代文明的诸多成就都突显了中国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人气质,这种气质早已融入中华民族涓流不息的文化血脉,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使得民族始终能够做到坚定、自信、专注、求精,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文明奇迹。
培育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时代价值
立足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职业教育大力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的时代背景。这对于职业教
育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更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责。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气质方面的内在要求,其构成要素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之间起正向关系。如果从人的自然性和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分类来看,“高素质”可以理解为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当合法的社会行为、优良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等,即经过系统教育和引导后,自然生成的内在能力。这与工匠精神关于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精神状态在动力源泉上是统一的。“技术技能”就是强调职业教育的产出须充分体现人在科学技术探索、发现、改进等方面的创新之力、应用之力,这与工匠精神关于极致求精、专注持恒、唯精唯一的精神气质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所以,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内在要求上的升华,不仅是应时应景之需,更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职责。
把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建构性问题。只有将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镶嵌在教育教学各个系统模块中,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基于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机制,并通过人才
培养过程去实现工匠精神对质量提升的内生推动作用。
确立以工匠精神为核心追求的人才培养与创新发展理念。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导向,梳理工匠精神基本内涵,形成本校特定认知,充分应用校内各种载体,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大力宣传与阐释工匠精神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形成人人崇尚、以此为标,事事践行、以此为准的良好氛围与文化自觉。 设定以工匠精神为文化先导与育人内核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源头,首先确立以工匠精神指引并推动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标准。例如会计专业,要在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质量上更加突出精细、精准、唯精等指标与标准;在生产、制造类专业上,要更加突出守正创新、专注持恒等课程改革与设计,让学生在参与教育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涵养工匠精神。
把工匠精神培育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具体落实工匠精神的课程标准与实施路径,并通过文化育人这一形式加以有益补充,其特点就是需要注重全程介入与着力点突入。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深入到校风学风建设和师德师风教育的工作中,使工匠精神理念深入到育人工作各个环节,并纳入全
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思想政治育人架构,完善网络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培育过程。
创新工匠精神育人模式。积极创新工匠精神育人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这一机制与抓手,把工匠精神的培育与企业质量提升、品牌打造、文化涵养有机结合,在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中落实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企业需求指向与社会化取向,更好地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落地性与效益性。
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质是精神文化育人,文化育人的特点在于渐进式润物无声的教育与影响。职业院校在自身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围绕职教德育主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尊重与推崇职业精神,提倡与坚持规范操守,用工匠精神指引学生人生追求的价值取向,努力培育学生专注坚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素养,培养技艺精湛、具有现代工匠精神的职业人。 【篇二】
工匠精神是很好的,应该提倡。
日本人大多数做事认真,一方面它的工匠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不会以当工匠为耻,另一方面他们这种传统其实源自中国。没错,是中国。
建议大家没事的时候去逛逛博物馆,现在的博物馆都是免费开放的,并且我们国家的博物馆陈列的基本都是祖先留存下来的东西,基本没有抢来的文物。 你会惊讶地发现,我们的祖先是有工匠精神的,在那个机械加工极不发达的古代,我们的工匠能做出美轮美奂的精品,绝对令现代的我们叹为观止。 其实,当今的中国依然不乏工匠精神。只是经济的发展阶段先要满足有无,然后才是追求精品。那些追求极致的手机厂商总是斗不过宣传“性价比”的公司,大家都知道一分钱一分货,你不可能指望价钱又便宜又要人家精益求精,那违反经济规律。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那些精致的“日本货”大多价格不菲,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你花高价买来的充满工匠精神的日本货,其实它大多是在中国由中国的工人生产出来的,不同之处只是贴上了日文标签运送到了日本罢了。比如著名的马桶盖。
所以我们有些人渐渐变得精神分裂。他们一方面愿意花大价钱买日本的“工匠精神”,一方面却对中国同样品质的产品吹毛求疵说三道四,似乎中国就应该
“性价比”就只能“性价比”,但转过头他又说中国人学不会“工匠精神”。 【篇三】
工匠精神是什么?从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到列入质量发展纲要行动计划,可以说,工匠精神不仅是一个行业术语,也是一种政策导向,更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悠悠五千年,泱泱大中华,从来就不缺少“工匠精神”。 先秦的鲁班,既能发明曲尺墨斗、木作工具,亦能创制“宫室台榭”、攻城“云梯”,堪称建筑工匠“祖师”。明朝的宋应星,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其撰写的杰出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这一连串的名字,构筑了中国历史上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仅存在于历史,它也在我们身边。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国工匠”吕关仁,入路30余年,怀揣梦想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探索铁路线路维护技术,用一名铁路人的奋斗与拼搏、责任与担当,身体力行的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在中国经济中国经济转向高质发展的道路上,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工人队伍是时代的要求,大国工匠们无疑是其中的一股坚强力量。其实,工匠精神离我们并
不遥远,对待工作,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不同的成就。在普通的岗位上把本职工作干到最好,同样能成就人生的精彩,同样是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大国工匠”并不是一步到位的,他们都是从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靠着对职业技能的完美追求,靠着对技术的忠实传承和钻研,靠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与平凡的工作中掌握不平凡的技能,成为国家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择一事、终一生”,工匠精神不应该只是匠人身上的奢侈品,更应该成为各行各业所追求职业品格。工匠精神引领企业发展,要么不做,要么就发挥全部的力量,做到最好。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把重复的事情精致做,每一个步骤都精心、每一个环节都精细、每一项成果都是精品,将工作做到极致、做出境界。尽管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大国工匠,但人人可以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在成就自己精彩人生的同时,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2108c3d56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