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牡丹亭》杜丽娘形象的多重意蕴

2023-02-26 19:05:2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试论《牡丹亭》杜丽娘形象的多重意蕴》,欢迎阅读!
牡丹亭,意蕴,多重,形象,杜丽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论《牡丹亭》杜丽娘形象的多重意蕴

作者:缪丹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18

【摘 要】《牡丹亭》原著是明代汤显祖的浪漫主义爱情作品之一,该作品又叫《还魂记》。本文主要是从戏剧和文化两方面的共通之处着手,重点分析杜丽娘的人物形象素质,并且以个性与共性为哲学理论依据,分析杜丽娘人物形象的独特性、社会性及多重意蕴的统一性。

【关键词】《牡丹亭》;杜丽娘形象;独特性;社会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065-01

《牡丹亭》是明代汤显祖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中国戏曲与文学领域中的主要代表,该作品以浪漫主义的形式出现。戏曲的牡丹亭是通过《牡丹亭还魂记》而改编来的。戏曲舞台上常见的有《闹学》、《游园》、《惊梦》、《离魂》、《还魂》等几部分。该作品主要是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而展开的,从杜丽娘的生生死死中塑造出别具一格的人物形象。本文以《牡丹亭》的剧本和戏剧两方面结合为基础,主要分析杜丽娘的人物形象素质的多重意蕴。 一、杜丽娘人物形象的独特性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独特性。这点主要体现在杜丽娘身为贵族之家,从小受到很强的家族教育,她的形象被直接塑造成时代的标准。《寻梦》是戏剧的一部分,这部分体现出杜丽娘内心不同的一面,她在梦中追求自由,展现出自身独特的个性,她在梦里的形象与现实有天壤之别。梦中的她是自由的化身,现实中的残酷与梦境中的美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对于杜丽娘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为此杜丽娘郁郁中因病而终,在阴间,杜丽娘终于找到自己的向往,追求自身独特的个性,彻底摆脱封建社会的精神枷锁。以当时社会来说,追求个性的解放,自由的向往是不可能的,所以作者只有通过杜丽娘在阴间的快乐来反衬出社会的冷漠,并且诠释了杜丽娘自身的个性特点。对于作者来说,把杜丽娘现实中的愿望通过梦境得以实现,由寻梦而死,死而复生后却又不再寻梦,作者通过这种反复的手法,塑造出杜丽娘多重的形象特点,同时也是追求个性的一种表现。 二、杜丽娘人物形象的社会

杜丽娘的人物形象存在社会性的特点,正常来讲,人性包括自身和社会两点。所谓的社会性就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把握住当时社会的环境特点,才能把人物刻画得具有很强的自身特点,同时还要使得个性与共性形成矛盾统一的一面。正是因为作者在创作中把杜丽娘的人物形象塑造成为一个矛盾的焦点,才能使戏剧本身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牡丹亭——还魂》中杜丽娘复生后仍然不忘当初的媒妁之言,这一点与其在阴间追求的那种自由无束缚的爱情相互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盾。但是分析来看,这样的刻画也体现出人性在追求自身个性的同时,仍然无法逃避社会对个人的枷锁。针对杜丽娘的社会性来分析,我们则看出在她身上具有着很强的社会束缚的特点,即使杜丽娘有很强的个性化的特点,想要突破世俗的枷锁,但是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她自身的想法依旧是难以实现的。

三、杜丽娘形象多重意蕴的统一性

几百年来,《牡丹亭》一直受到文学界和戏剧界的重视,汤显祖的名字是与杜丽娘的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与杜丽娘多重审美意蕴统一的形象是分不开的。但任何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必须植根于其所处的特定时代和社会,又往往会带有作者主观痕迹。虽然许多研究者都关注到杜丽娘作为女性身上所蕴涵的反抗性和进步性,并对此进行歌颂,但是汤显祖终究不能超越他自己所处的时代。他没有意识到也不可能意识到,他笔下至美至善的杜丽娘唯独缺少了最不该缺少的东西,那就是为自己的命运承担责任并付出努力的形象塑造。尽管如此,《牡丹亭》和它所塑造的杜丽娘还是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尤其是在一些青年妇女中引起激烈的反响。对于那个时代的女性主体意识的复苏起了促进作用,普天下做鬼的有情谁似咱?的时代强音最终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牡丹亭》仍不失为一部仰仗天、地、神、鬼和世俗皇权的名目来追求人欲爱情、宣泄生命激情、感怀人生况味的不朽剧作。虽然《牡丹亭》中对于女性意识觉醒的描述还局限于对爱情、婚姻的追求这一领域,但是它对女性生活的历史画卷真实再现、对于女性意识逐渐觉醒不断扩大与发展的历史样态的描绘,为后代我国女性思想解放运动的到来与女性主义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所以我们在看到杜丽娘的形象中发现,它具有不同的形象创作,同时这些矛盾的处理手法也恰恰塑造出杜丽娘的不同的情感特征。

分析《牡丹亭》杜丽娘形象的多重意蕴,我们发现这种形象的塑造其实更多的是反映了一种真实的社会现状。同时该作品中那种追求人性的解放与进步的精神是不变的,同时歌颂向往自由爱情的情感是不变的,也正是因为作者成功的塑造出杜丽娘的人物性格,才使得《牡丹亭》成为经典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张淼.论《牡丹亭》对情的塑形[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宋俊华.牡丹亭:从至情版青春版”——一部昆曲经典的建构、重构与解读[J].文化遗产,200903.

[3]王燕飞.牡丹亭》的传播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5.

[4]张筱梅.论才女读者群对《牡丹亭》的接受[J].天府新论,200705.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1eb504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