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

2022-10-13 08:03:5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欢迎阅读!
看成,成峰
《咏雪》写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篇幅短小,辞意简单。作者只客观地写出事件始末,对兄子兄女所作的两个比喻未作任何评论,但从公大笑乐和作者对兄女身份的特别交代可以看出,不管是谢太傅还是作者,都是倾向于兄女所作的比喻,他们更赞赏兄女的才气。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究竟谁的言语更好呢?读者也是见仁见智的。别看七年级学生年龄小,但他们也已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观念,他们对此自有自己的看法。

记得那天教《咏雪》时,本以为半节课就能解决问题,没想到因为争论激烈,一堂课的时间还稍嫌不足。我从古代聪明孩子的故事导入,要求学生举出自己所知道的古代聪明孩子的事例,学生争抢着说了司马光砸缸、曹植七岁成诗、王勃咏鹅、曹冲称象等故事,课堂一开始,气氛就异常活跃。在熟读了课文、解决了学生提出的语句理解上的疑难、疏通了文意后,就进入了讨论环节。

我向学生抛出了问题:我们都见过下雪,那你们觉得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的比拟哪个更好呢?为什么?话音刚落,就有学生发问:老师,柳絮是什么样子的?这一下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怎么就没想到会有学生没见过柳絮呢?我赶紧问学生:你们应该见过柳树吧?去过白石公园和雨湖公园或者是湘江边吧?那些地方都有很多柳树。所谓柳絮就是柳树在暮春时节掉落的像棉絮一样的东西。絮我们应该不陌生吧?我们很多同学就住在湘纺,有些同学家住得离厂区近,家中的纱窗上时常会粘有棉絮的,对不对?接着我问学生:有谁见过柳絮飞舞的样子?有好几个学生举起了手。有一个学生说他有一年五一期间去了北京,看到了北京漫天飘飞的柳絮,它们有时会飘进人的鼻孔。我趁热打铁:那你觉得是撒盐的比喻好还是柳絮的比喻好呢?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觉得用柳絮的比喻好。因为它们都是悄无声息地飘落,都非常轻盈,飞舞姿势都很优美。话音未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反驳:柳絮的白和雪花的白根本不同,颜色都不一样,怎么能相比?另一学生未等他说完,迫不及待地反驳:盐的颜色与雪的颜色也不怎么相同,我爷爷家的盐是那种粗盐,一粒一粒的,又粗又大,一点都不白。要是把那样的盐往空中一撒,那不是飘雪,而是落冰雹。”“哈哈哈!同学们笑成了一团。又有学生站


起来:你说的那种盐有几个家庭在用?我们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用的细盐,雪白雪白的,太傅家用的盐肯定也是雪白雪白的细盐,它们的颜色不是一般的相似,而是完全一样。谢朗用他见过的盐来比喻白雪有什么不妥呢?又有学生反对了:就算它们的颜色相似,把盐往空中一撒,它下落的时候和雪花下落的时候也是不一样的。它是直线下落,速度比较快。而雪下落时是慢悠悠的。特别是有风的时候,雪花会盘旋飞舞,而盐最多斜着落地。所以还是柳絮的比喻好。另一个学生站起来:我也觉得用柳絮的比喻好一些。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完全相同,但它们飘落的姿势相同,神韵相同。特别是飘飞时的轻盈体态,能让人感到一种赏心悦目的美。又一个学生站起来:它们都能让人感到一种温暖。柳絮在春天飘飞,自然是暖意融融,而我们都知道,下雪时其实并不怎么冷,只有化雪时才让人觉得寒冷。所以我觉得用柳絮的比喻好,与当时他们家的那种温馨的家庭气氛很协调。

两派意见争持不下,互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我饶有兴味地望着他们,心中感到异常高兴。一个学生冷不丁向我发难:老师,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我笑了:我的意见只是我个人的看法。重要的是你们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你们认为哪个比喻好,只要能说出理由就成。我个人倾向于用柳絮的比喻。因为它比出了雪的神韵,做到了形似神更似,有丰富的意蕴,既给人春的感觉,又给人美的视觉享受。我顺势把学生的思路向课堂外延伸:如果让你们来比喻飞雪,你会怎样比喻呢?有学生脱口而出:像棉花。我会意地笑了一下。像白色的小精灵。”“像蒲公英。”“像鹅毛。”“像落花不准确,应该说像飘落的梨花。因为花有多种颜色。看他们说得津津有味,我趁势把韩愈的《春雪》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反复吟咏,感受春雪的美。然后布置学生课后搜集咏雪的名诗名句,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下课的铃声响起,我带着满怀的喜悦轻松地步出教室。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这堂课是成功的。成功之处在于改变了以往程序化的教学模式,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交流的舞台,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课堂开头的讲故事环节,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我最得意的是将课堂引向高潮的讨论环节。这一环节我没有用自己的思维去左右学生的思维,而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实践为主线,兴趣为手段,创新为主旨”,为学生创设平等、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自己的认知出发,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情感体验,让学生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学生们讨论的热烈远远超出了我的设想。他们跳出了书本,通过自己的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吸取了语言和情感的精华,充分感受了课文中两个孩子的聪明与才气,形成了创造性阅读品质。这一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外延伸的环节也让我沾沾自喜,学生通过向古人挑战,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任何一堂课,都会有成功和不足。这堂课当然也不例外。在相互讨论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那些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充当的是旁观者的角色,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有些学生虽积极投入到了讨论中,但表达能力较差,不知道要如何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看法…… 这堂课的成功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只要放飞学生的心灵,让他们的思想自由翱翔,课堂就能创造精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1cd05e82f60ddccdb38a06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