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苏轼诗中自然美》,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苏轼诗中自然美
作者:孙亚东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2期
摘 要:苏轼在宋代文学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作的诗词豪放且不失细腻。本文首先简单的阐述了苏轼的生平经历和诗词特点,然后以具体诗词案例分析苏轼诗中反应的自然美和显露的情感表达,以期通过对苏轼诗词的鉴赏,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古代文人的历史背景和价值情感。 关键词:苏轼;诗词;自然美
作者简介:孙亚东,男,1987年生,甘肃庄浪人,现就读于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中文系。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2-0029-01 1、苏轼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接触的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是经历北宋中期到后期的文学大家,他的诗词沿袭了北宋中期以欧阳修为代表的诗词特点,将诗词和文章等多种文学风格推向了北宋的最高峰。苏轼将毕生精力都注入到了诗词创作中,他强调文学反应的社会生活,崇尚将内心情感和自然热爱融入于诗词创作中去,倡导创新,讲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作为著名的文学家,苏轼有较高的创作成就,他的诗词开辟了豪放派的词风的特点,对宋代的文学影响极大;作为书画家,他擅长将自然风景和人文文化融入到画中,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轼的一生可谓经历坎坷,仕途不顺、对官场的不满使他内心有了超凡脱俗的豪放情怀,但同时,苏轼在很多风景如画的地方生活过,这就熏陶出了他对自然美的美好憧憬。因此,他的很多诗词也不乏流露出强烈的自然美之情。 2、案例分析——苏轼诗中的自然美
无论古今还是中外,人们对大自然的美好憧憬和喜爱从未消浅,人们崇尚自然,享受自然,从大自然中获得生活感悟,自然是朴素、雄浑、清新、典雅、纯净等一切美好字眼的象征。自然强调天工,不饰雕琢。中国从古至今,自然美一直是源远流长的审美品格,而很多文学家和艺术家也在他们的作品中毫无保留地展示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苏轼的诗词题材非常广泛,其咏叹自然的作品也非常多,内容十分丰富。这些诗词常常寄情于景,带着深厚的自我感情,因景生情,因物寓理,情理交融,将情景物三者统一结合,韵味无穷。苏轼一生遨游四方,饱览各地山河风光,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所以,他的一大部分诗主要都在于写景,抒发对自然山水无限的热爱之情。
苏轼善于运用比喻手法借景抒情,使景物更具生动性和活泼性,鲜明生动。例如,在《望海楼晚景五绝》中“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只顾雪成堆。从今潮上君需上,更看银山十二回”,将海潮来临时掀起的浩瀚白浪比作雪堆和银山,用很形象的实物让人联想到海浪翻腾的壮阔画面,栩栩如生,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强烈的感受到壮阔的自然之美,达到了景难写却如在眼前的艺术效果。又如,在《润州甘露寺弹筝》中“换取吾家双凤槽,遗作三峡孤猿号,与君合奏芳春调,啄木飞来霜树杪”,将三峡孤猿的啼鸣声比作是琵琶声,将啄木鸟啄木的声音比作筝之声,让人产生一种共鸣感,通过声音的遐想就能想象当时安详静谧的和谐的自然氛围,有种如闻其声之感。又如,在诗《舟中夜起》中“威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将雨声比喻成风出动菰蒲的声音,运用了曲喻的手法,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让人有种夜晚安详逸美的情愫。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被誉为“千古绝唱”,是豪放词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即景抒情,布置了一个宽阔悠久的空间背景,将宏壮的大江之景同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让人不仅看到了大江的汹涌澎湃,对雄壮的自然风光叹为观止,同时又起到了一个启下的作用,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英雄气概,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中,唤起无限遐想。诗中描述了赤壁雄伟壮阔的景象:陡峭的山崖只穿云霄,汹涌的波涛猛烈拍击这江岸,滔滔江水卷起千层浪花,让人有种惊涛骇浪的惊险画面,使人心胸顿时为之开阔,仿佛浩浩江水就在眼前,壮阔的自然风光刹那映入眼帘。苏轼的诗词《念奴娇》有种“江山如画”的震撼之美,诗人像是作画一样将大自然的雄伟画卷形象生动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同时又在自然中得到情感的寄托,可谓形声兼备,富于动感,情景交融。这首诗感慨古今,雄伟壮阔,气势磅礴,将人带入江山如画的壮观景色和无限的历史沉思当中,让人有无限思绪,融情于景,感叹历史,情、景理集于一体,给人地动山摇的艺术力量之美,表达了作者豪放的自然美的情怀。
苏轼曾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思想,指出“凡诗文无论平奇、浓淡,总以自然为贵”,而苏轼的事也是遵循这种思想的,他的诗词总是自然流出,信手拈来,毫无矫揉造作之嫌,不假修饰,器宇轩昂,属有自然之美。苏轼推崇好诗一些胸臆,强调自然抒发,有酣畅淋漓之痛快,这种自然美的情境,是由内而发的,毫无雕饰,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不矫揉造作,不需要任何的定式,便可以通过自然的描述抒发内心最真的情感。在《书黄子思集后》中“苏李之成天,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这里通过“天成”、“自得”、“超然”等词可以看出苏轼非常崇尚自然之美。
苏轼写景的游记,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在捕捉自然景物的特色与美好之时还将情趣寄寓于此。如《石钟山记》,触景生情,即兴而作,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和谐统一的境界。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文章在优美的意境中逐步展开:“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1acbd2ea5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