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腭肌和咽肌

2022-07-21 22:44:1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软腭肌和咽肌》,欢迎阅读!
软腭
P

49-156

构成软腭的肌群

软腭是硬腭或骨性上颗后方的延伸构造。其主要由腭帆提肌、腭帆张肌、 舌肌、腭咽肌及悬雍垂等五块肌肉所构成, 只有悬雍垂届于软腭的内在肌,其余 皆会附着于其他外在构造。

腭帆提肌

腭帆提肌是一种提上颗肌。肌纤维起源于颗骨岩部和软骨性听觉(咽鼓室或 耳咽)管。肌纤维向下并朝中线附着于软腭的腭缝(腱膜)。此肌收缩时会将软 腭拉向后咽壁,所以其功能为将耳咽管(听觉管)打开让中耳部分得以通气,不 过此轮点仍有争议。

腭帆提肌由借道迷走神经(第十对脑神经)咽支的脊副神经(第十一对脑神 经)和咽神经丛所支配。

腭帆张肌

腭帆张肌有内侧翼板、舟状窝、蝶骨脊,以及耳咽管的外侧软骨性壁三个起 源处。肌纤维由上端起源处向前和向下方加入,围绕在蝶骨翼板钩突的肌腱并附 着于腭缝(腱膜)。此肌可以协助扩大耳咽管,也可拉紧软腭。

腭帆张肌由三义神经(第五对脑神经)的下颌支所支配。

腭舌肌

腭舌肌源自于腭缝(腱膜)的下表面。其肌纤维向下走附着于舌头后面部分 侧边上,主要位于浅层肌(位于舌头侧边后段下方)和横向肌上。腭舌肌的肌 纤维形成口腔内可见之腭舌弓(或称咽喉前柱)的大部分。此肌肉收缩时可将软 腭下压或在软腭固定的状况下将舌头抬高。次肌几乎等于腭舌弓。

腭舌肌由借道迷走神经(第十对脑神经)咽支的脊副神经(第十一对脑神经) 和咽神经丛所支配。

腭咽肌

腭咽肌源自腭缝(腱膜),其肌纤维形成腭咽弓(或称咽喉后柱)的绝大部 分。其肌纤维向下与茎咽肌并行。腭咽肌附着在甲状软骨后缘及下咽的位置。 肌收缩可下压软腭、上抬并收缩咽部,以及抬高喉部。同样地此肌也几乎等于腭 咽弓。

腭咽肌与腭舌弓相同,由借道迷走神经(第十对脑神经)咽支的脊副神经(第 一对脑神经)和咽神经丛所支配。

悬雍垂肌(肌性悬雍垂)


悬雍垂肌从鼻后棘和腭缝(腱膜)延伸而附着至悬雍垂。此肌功能尚未厘活。 而它可能与软腭的上抬有关。悬雍垂在口腔检查上是一个重要标记, 因为它的 方向和外形可能反映出硬腭和软腭的异常。

悬雍垂由借道迷走神经(第十对脑神经)咽支的脊副神经(第十一对脑神经) 咽神经丛所支配。

咽部肌肉

上咽缩肌

上咽缩肌在咽下颌缝的高度开始形成一个管状构造。 它的肌纤维向后环形围 并附着至正中咽缝。此肌形成鼻咽的俩侧和背面,以及口咽后壁的一部分。此 肌收缩后会将咽壁朝前拉,因而减少吞咽时咽部的直径一一如此一来有助于增加 对于吞咽进来食团的收缩或推进压力。 它也与咽部音调有关,并扮演着将软腭咽 部关闭的角色。这部分将下段讨论。

上咽缩肌受借道迷走神经(第十对脑神经)咽支的脊副神经(第十一对脑神 经)和咽神经丛所支配。

中咽缩肌

中咽缩肌起源于舌骨大角和茎突舌骨韧带,并向后环绕而附着于正中咽缝。 其收缩同样会导致咽部直径缩短,而增加对吞进来食团的收缩或推进压力。 它也 与咽部首调有关。

同样地,中咽缩肌受借道迷走神经(第十对脑神经)咽支的脊副神经(第十 一对脑神经)和咽神经丛所控制。

下咽缩肌

下咽缩肌是咽缩肌群中最有力量的。 部分肌纤维起源于环状软骨的两侧, 成环咽肌,可以在吞咽时如括约肌股开启食道。 其余同源的肌纤维和咽部常被 实行喉部切开的患者作为产生食道发声力量的来源。 吞下的空气则向下排出以对 抗关闭中的括约肌,使其产生振动。

其他部分的肌纤维起源于甲状软骨板并附着于正中咽缝。 其收缩后可以缩短 部下半段的直径。

下咽缩肌受借道迷走神经(第十对脑神经)咽支的脊副神经(第十一对脑神 经)和咽神经丛,以及喉返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喉上神经外支所控制。

耳咽管咽肌

耳咽管咽肌起源自耳咽管软骨部分的后下表面, 并向后附着于咽部外壁。此 纤维与腭咽肌混合。在吞咽时收缩可协助咽部上抬,也可能使耳咽管管状软骨 变形,以利中耳的通气。

耳咽管咽肌受借道迷走神经(第十对脑神经)咽支的脊副神经(第十一对脑 神经)和咽神经丛所支配。


茎咽肌

茎咽肌由一层薄薄的肌纤维组成 此肌从颗骨茎突的底部向内后方,走在上 和中缩咽肌之间,并附着于咽部的粘膜层和甲状软骨上。 肌肉收缩时可以上抬喉 部,并在吞咽时上抬和张开咽部。

茎咽肌受舌咽神经(第九对脑神经)控制。



软腭咽部机制

软腭咽部机制(软腭咽部关闭)是在转换言语和吞咽时必要的过程。它包括 多控制口腔与鼻腔间联接程度的关节移动。 某些语言是仅经由声道部分所传出 的喉部声音,完全不经过鼻腔(口腔声音);而某些声音则是由口腔和鼻腔共同 产生(鼻腔声音)。软腭咽部机制则扮演着声道休息时,调节鼻腔与口腔联通与 否的功能。在发出口腔声音(pdgbtk等音)时,软腭会上抬且回缩, 同时缩紧鼻咽壁并使咽部后壁向前移动。 相反方向的移动方式则使得喉音经过声 道后,再由鼻腔修饰形成鼻音(mn等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17004654b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4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