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研究的学术成果梳理

2023-02-04 09:22: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性别研究的学术成果梳理》,欢迎阅读!
学术成果,梳理,性别,社会,研究
社会性别研究的学术成果梳理

1.国内关于社会性别的研究成果

国内关于性别研究的学术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西学东渐的进行,社会性别”这一概念才进入了国内研究者的视野,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在性别研究领域进行了研究

首先,社会性别研究理论性著作为社会性别领域内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朱易安、柏桦在性别理论研究著作中指出,“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角色差异是由早期人类社会的劳动分工造成的,长此以往,社会便形成了对男女的性别刻印象,并且进一步认为在现代社会中的男性和女性,不再在意某些传统角色的期待,呈现出多样的个人角色追求。屈雅君的《社会性别辨义》对“社会性别”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辨义,强调社会性别研究的重要性,指出社会性别作为一种文化要素是可以被改变乃至消除的。

其次,也有学者对社会性别及性别分工问题进行了研究李银河聚焦于后村女人的劳动及生活方式,验证中国妇女生活的变化,认为劳动的性别分工将两性放在对立面,反对男女两性的相同,从而加深两性的生物差异,在《后村的女人们——农村性别权力关系》一书中指出“各个文化当中的性别劳动分工不一定是男主外女主内,只是区别一定要有。

最后,越来越多的学者以社会性别的研究视角对社会现象进行探讨,丰富了性别研究的学术成果。乐之乐对湘西苗族“还傩愿”仪式进行社会性别建构,指“还傩愿”仪式规范了苗族女性的行为及社会角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性对立,促进了两性平等地位的实现。黄玉琴以华中莲荷村为田野点,以农村女性的角度考察乡土社会生活的变迁,她认为同代际、不同性别之间以及不同代际的农村女性之间在家庭分工上会有显著不同,劳动分工会带来经济上的优势,但在过程中存在等级关系和不平等。

综上所述,国内性别研究虽然是受西方妇女运动的影响开始的,但是在本土化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特色,不仅理论研究在不断丰富,而且关于性别文化的个案研究获得更多学者的关注与重视。 2.国外关于社会性别理论研究

社会性别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所走的道路差异性大于共同性,纵使


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普遍存在,但是中西方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性别文化育土壤。

西方社会性别研究经历了从女性主义研究社会性别研究发展的过程。英国现代女权主义奠基人玛丽· 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主张两性权利平等,女性享有同样的教育权、工作权和政治权。此外,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对男女具有的不平等地位进行了原因说明,他认为是私有财产制度造成 了女人的次等地位,女性摆脱压迫的方式是投身于社会劳动中。法国女权运动 创始人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理论指导了声势浩大的西方女权主义运动,成为社会性别理论发展的基点。波伏娃在《第二性》一书中提出“女人是后天建构的”,她认为女人在社会生活中“第二性”的位置是社会 化造就的,要改变“第二性”的位置需要女性自身力量的觉醒,要敢于向传统状 态宣战以改变自身的弱势地位。继波伏娃之后,在性别研究领域涌现出众多观点 鲜明的学术成果。1975 年,美国人类学家盖尔·卢宾(Gayle Rubin)在《The Traffic in Women-Notes on thePolitical Economyof Sex》中提出“社会性别制度概念,阐明社会性别制度是与经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有自身运作机制的一种人类社会制度卢宾认为,劳动性别分工并不是基于生物性的男女差异,而是为了保证男女的结合、建立两性间相互依靠状态的社会机制。美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琼·W·斯科特Joan W. ScottGender: A Useful Category of Historical Analysis,对以往性别理论进行审视与反思,认为社会性别是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以生理差异为基础,文化构造的一种方式,也是权力形成的源头,并表明是社会造就了两性不同的角色分工。

综上所述,西方社会性别的学术研究指出社会文化造就社会性别差异,社会性别角色和性别分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与文化因素有莫大关联,社会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1487ae9f2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9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