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醉翁亭记》第2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把握其精神实质。
2.熟读课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坚持熟读成诵,在诵读中积累语感,加深理解。 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5.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培养高尚的情怀。 教学准备: 课件、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诵读中领悟文章的音韵美。
2.分析课文思路和写法,感悟文章的意蕴美。 【教学过程】
一、品味文章的音韵美
1.寻读,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教师予以分类点拨和提示,学生反复吟咏。 (1)细细地读,读出句式骈散结合的特点。
预设:在散文中穿插大量骈句,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既整齐华美,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易于熟读成诵,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课件出示: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2)美美地读,读出“也”“而”的深婉咏叹。
预设:“也”和“而”字贯穿全篇,却没有重复累赘之感,反而使人觉得委婉有致,摇曳多姿,增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韵律独特,抒情绵长。可设计一些小问题,如把“而”或“也”字去掉,再比较效果,让学生感受其韵味。
课件出示:
(1)环滁皆山也。(表判断,语气肯定)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表判断,语气肯定。去掉“也”,肯定的语气就减弱了)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陈述,语气较为和缓)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表判断,肯定语气,“也”字表现出一种得意的心情,富有深意,去掉后语气显得平淡)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陈述,语气较为和缓,有感叹的意味) (6)朝而往,暮而归。(“而”起着调整音节的作用,轻读)
(7)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而”字调整音节,轻读,使语气更为舒缓)
(8)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转折,重读)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面一个“而”起调整音节的
作用,轻读;后面一个“而”有转折意味,可重读。“而”“也”增添了浓浓的抒情味)
(3)实实地读,读出语言平实简明的风格。
本文文字简练,也不用难字,不堆砌辞藻,语言很生活化、口语化,显得平易流畅。 课件出示:
①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写尽滁州环山的特点)
②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杂然”写出了野味野菜摆放的状态,有画面感) ③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寥寥数语就交代了“醉翁”一号的来历,明白流畅)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简洁明确地点明了醉翁的情趣) ⑤射者中,弈者胜。(六个字写尽投壶和下棋的场景,给人想象的空间) 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明白如话) 2.听读,播放音频展想象,欣赏语言韵味 3.吟读,放声吟诵感受美,陶冶美好情操 二、赏析文章的意蕴美
1.自读,读出每段的主要内容 预设:
第1段:介绍醉翁亭周边的环境及名字的由来。 第2段:描写山中早晚和四季之景。 第3段:描写滁人游和太守宴的场景。
第4段:叙述日暮而归的情景,点明太守姓名和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2.辨读,读出每段的写法特点
(1)点名读,读出第1段的写法。
预设:以“环滁皆山”总起,仿佛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醉翁亭,如层层剥笋,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移步换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移步换景)
(2)角色读,读出第2段的顺序和写法。
预设:作者抓住早、晚、春、夏、秋、冬数个时间节点来写,准确把握了景物的典型特征,既写出了早晚的阴晴变化,又突出了一年四季景致的气象万千,且都是一笔带过,语言高度凝练,表现力极强,最后用“乐亦无穷也”作结,作者纵情山水的乐趣也就不言而喻了。(时间变化,融情于景)
(3)轮流读,读出第3段的场面特点及写法。 课件出示: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络绎不绝,热闹非凡,自由自在)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美味佳肴,就地取材,应有尽有)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轻松闲适,无拘无束) 太守醉(简笔勾勒,苍颜白发,酒醉醺醺) 写法:由景到人,场景描写,细节纷呈。 (4)轻声读,读出第4段的意境和境界。
预设:最后一段写日暮而归,“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寥寥八个字,写出了宴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有情致。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三种乐,境界有别。大自然是禽鸟的乐园,人去山空后,它们在山林间,唱着欢乐的歌,这是禽鸟之乐;而从游人跟随太守游玩之乐,可见官民关系和谐。太守之乐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有“同醉”之乐,又有独醒之思。结尾自然点出太守的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淡雅有情致,与民同乐。议论抒情,卒章显志)
3.思读,读出标志性词语的作用
思考:第2、3、4段开头的词语有何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预设:分别用“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07628d783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