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象无形 大色无彩——谢麟山水浅析》,欢迎阅读!
谢麟画作《一江春水》
中国陆地深远广大,恢弘苍茫,人们多喜欢登高望远,于高处,站在一地方,以多视角,俯视山水,把握全面,此乃是中国山水画理念中的“以大观小”。以全面,博大,悠远之视角品万物生灵,此类广胸怀、大视野,让人极容易想到“大象无形”,“大色无彩”等博大精深的艺术理论。
大象无形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说法,意思是:最白的东西好象是污浊的,宏大的方正(形象)一般看不出棱角,宏大的(人)材(物)器一般成熟较晚,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大象无形可以理解为:世界上最伟大恢宏、崇高壮丽的气派和境界,往往并不拘泥于一定的事物和格局,而是表现出气象万千的面貌和场景。古人以朴素的方式,阐明了中华文化的宏观定位和发展定向。可以说,厚德载物和大象无形,正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伟大国家所特有的景象、特有的气派,是一个有志于肩负人类历史重任的伟大民族共同体所需要、所应有、所能以自持的文化风格和整体面貌。所以,有艺术家于这沧海之中,不刻意显示、不过分主张,兼容百态,有意化无意,大象化无形。在赏画之余,在此“大”“无”系列的艺术理论基础之上,关于色彩说的另一理论——“大色无彩”便应景而生。广西美术家协会主席谢麟先生的画作便有此蕴味,让人思“大象无形”之际,又可观“大色无彩”。
中国画不注重从固定角度刻画空间幻景和透视法,沿古今时代轨迹细思,此理念被一代一代的传承了下来。在传统创作中,传统画家在把握大自然内部节奏时,通常不是从固定角度透视一个焦点,是用流动视角,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将登高及远后所俯视和远眺之景组成一幅气韵生动的画面。然而,这种信守传统并坚守的画家不是全部,有少部分画家不甘于安逸现状,在坚守传统,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借助传统所给予的灵感,发掘新“大陆”。谢麟先生便是这其中一位,在继承传统、发扬传统的间隙里,于形于色中,寻找新意韵,开拓新领域,以新弥补其写实油画中“太老实”的不足之处。
有一宋人,名李成,“漾画飞檐”是说其绘画之事。沈括笑说,“李成画山上亭馆及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其说以谓自下望上,如人平地望塔檐间,见其榱桷。此论非也。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尔。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应见其溪谷间事。又如屋舍,亦不应见其中庭及后巷中事。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远境;人在西立,则山东却合是远境。似此如何成画?李君盖不知以大观小之法。期间折高、折远,自有妙理,岂在掀屋角也!”
希腊人很早就提出“模仿自然”,谢赫就“六法”中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是模仿自然,它要求画家通过所见物的形象和颜色把它表现出来,而且要表达出物的内在气质。李成的“漾画飞檐”之画法,非但没有将眼前所见之景的内在气质表达出来,而且,将物的形也丢了,此种东施效颦的结局,促使其画不论是外在,还是内在,都与山水画中的写意之景相差甚远。而谢麟先生则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在绘画作品中成功加入新元素,将“大象无形”和“大色无彩”这两种理念灵活并成功地运用到其创作中,取得可观可赞的理想效果。其师对他称赞,“谢麟能在纷乱的油画中找到自己的风格十分不容易”、“原来谢麟眼高手高,出人意料啊”。
谢先生潜心研究传统的写实油画,起初其作品,经许多老师看后,多担忧,认为“太老实”,担心他会局限在写实油画中无法自拔。这种危机感带来的痛苦让先生的精神饱受折磨。后来,不甘心沉浸于安逸中的他,深入到广西少数民族南丹白裤瑶山寨生活,与瑶族同胞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民俗、民风和他们的传统文化。白裤瑶民族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性格纯朴、善良,过着自由、浪漫的生活,他们的人生观、哲学观和审美观与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老子哲学)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在瑶寨居住的日子,先生从中获得了诸多启发。有一天,在瑶民居住的漆黑的房子里,透过火塘往外看,阳光穿过窗子和门板的缝隙,照进屋子,形成变化无穷的黑白关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冲击。这让他的灵感慢慢苏醒。后来,瑶民们告诉谢麟,他们的衣服之所以主要采用黑白两色,是源于他们祖先对这两种色彩的崇拜,代代相传,成为习俗。这一个细节令谢麟茅塞顾开——“原来色彩是多余的”,这不正是传统哲学和美学中的“大象无形”、“大色无彩”吗?由此,谢麟产生了创作的欲望,新的表现语言涌上心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4054ea1a941ea76e59fa04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