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安宁疗护视角下护理人文关怀的探索》,欢迎阅读!
安宁疗护视角下护理人文关怀的探索
【摘 要】安宁疗护要求医院护理人员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以此来完成对病患以及家属实施从心灵、社会、身体等不同层面的人文关怀。安宁疗护还要具备相关的人文素质,即有力、有爱、有心怀有情。在安宁疗护的基础上实施人文关怀可促进安宁疗护目标的实现,维持和谐的医患关系,推动医学进步与社会文明。 【关键词】安宁疗护;视角下;护理人文关怀;探索 一.安宁疗护的基本内涵
安宁疗护在临床中作为生命最后一程的温暖医学服务,它存在的价值并非帮助病患提升其治疗效率以及延长寿命,而是改善病患生命质量,使病患及其家属身心保持平安、舒适的状态。身体上的痛苦往往可以通过医疗手段加以改善,而病患心理、心灵以及社会的苦痛要通过人文护理加以慰藉。安宁疗护的临床价值要求此项工作的开展需要结合人文与医学两个方面,护理人员作为安宁疗护的重要成员在展开具体工作时必须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将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人文关怀、人文素质融合为一体,使病患可以舒适、宁静、无痛苦地过完生命的最后时光。 二.人文关怀的含义
关怀即关心、照护、爱护,人文关怀同时也被称之为人性关怀、人性关爱,是对人的个体差异与主体地位给予足够的尊重,对人不同的个体需求加以关心,使人的创造性、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特征激发出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人道主义与人本主义是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并由人的道德情怀、人的社会关系、人的自然情感、人的利益需要等不同要求所组成,其核心是对人的价值与人性本身加以肯定。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护理学院Jean Watson教授是第一位将人文关怀与护理学结合起来的人,她创建了关怀科学模式,并且强调了护理工作的前提即为人性关怀,要求医护人员将人文与科学结合起来完成相关的护理工作。 三.安宁疗护视角下护理人文关怀的临床作用 (一)有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安宁疗护中的人文关怀是对生命末期病患及其家属展开的护理工作,以这些人员的需求为基本导向,其中人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为其给予照顾并提供人性的关爱,尽可能帮助病患改善或消除痛苦,突显出人道主义精神。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来看,其主要的工作是治疗救人,而所关注的重点也是病患所患有的疾病。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要强调人而非疾病,安宁疗护人文关怀照顾可有效避免传统医学模式的缺点,并逐渐树立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二)可满足大众善终的传统需求
我国老龄化问题的不断深化以及慢性疾病、肿瘤疾病病发率的逐年增加使得病患对善终也提出了更多的需求。就善终的本意来说指的好结果,在安宁疗护的语境环境下,善终是“舒适”、“无痛苦”、“有尊严”、“安宁”以及“圆满”的离开世间。对生命末期病患实施人文关怀照护,使病患心理、灵性以及社会等不同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满足病患善终的诉求也是实现我国民众生命周期健康的基本需求。 (三)维持和谐的医患关系
近些年以来,随着医院医患关系的愈发紧张,各医院也越来越重视医患关系的维持工作,而造成此类现象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与“技术至上”的医疗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致使医患关系呈现出物化倾向。安宁疗护基础上的人文关怀照护使护理初心得以回归,关怀是护理的本
质内容,根据病患及其家属的基本需求加以照护,对病患的生命价值、生命意义以及生命尊严进行强调。通过培养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会推动安宁疗护医护人员改善消极的护理态度,用更加热情的状态帮助病患以及病患家属缓解对死亡的恐惧心理,与病患共同面对生命的必经之路。如此一来,病患与医护人员的医患关系也能有所缓和,从而创建和谐、良好的护患关系,提升医院的护理满意度。 结束语
安宁疗护事业是当前各医院的发展趋势,在安宁疗护中对人文关系照护加以推广是十分有必要的,医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文关怀的软性支撑,医学的灵魂即为人文精神。在展开安宁疗护护理工作中,人文关系护理必须维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统一,针对病患及其家属的基本需求,为其提供全面的人文关怀照护,这也能有效展现出医学的基本本质,维持生命的尊严,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丹,试论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三个拓展维度.[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07):169-171.
[2]邸淑珍,张学茹,司秋菊,张靖,冯莉莉.安宁疗护视角下护理人文关怀的探索[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03):302-305.
[3]汪小冬,章丽丽,张雅丽.护生同理心构建对人文关怀行为的培养效果研究 [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04):369-372.
[4]Wang XD,Zhang LL,Zhang YL.Effects of nursing students’”empathy”construction on their humanistic care behaviors.Chinese Nursing Management,2014,14(4):369-37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f86824f9c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