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歧视分析

2022-12-13 06:26:1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大学生就业歧视分析》,欢迎阅读!
歧视,就业,大学生,分析
浅谈大学生就业歧视分析

作者:刘丽丽

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9



刘丽丽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1300

【摘 要】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在就业过程中不断遇到歧视已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加剧了就业困难,而且影响社会公平,威胁社会和谐,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笔者主要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经验、年龄、学历等各方面的歧视进行了归类,并提出了应对就业歧视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歧视;分析

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没有合法依据,对未来潜在的就业人员自行作出各种限制性条款,从而排除了本该符合相关职位人员的平等就业权的一种现象。

1 大学生就业歧视的表现形式

1. 经验歧视

当前,不少用人单位把“具体相关工作经验”当成招牌的必备条件。然而,大学生刚出校门,无工作经历,何谈经验之有,这一点地球人都知道。用人单位的经验歧视犹如一道无法跨越的门槛,将心急如焚的大学生拒之门外。

1.2 年龄歧视

年龄歧视使许多大龄毕业生就业难,择业更难。许多大龄求职者,不管他(她)能力多么出类拔萃,也只好眉头紧锁,望而却步。从公务员队伍年轻化的角度出发,“35周岁以下”的年龄限制尚可以理解,但不一定合理。

1.3 学历歧视

关于学历要求,目前用人单位存在两种极端:一是要求高学历,专科生可以胜任的职位,偏要招本科生;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只招研究生。一些用人单位还有苛刻的招聘标准:非名校,非名专业,非名师,非博士,第一学历非名牌高校的都不予以考虑。

1.4 性别歧视

女大学生不断受到歧视已成为招聘过程中的重要现象。绝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女性已形成固有的偏见:一是女性能力天生就弱于男性。二是女性结婚生子会成为用人单位的负担。

1.5 地域歧视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只招聘有本地户口或本地有住房的人。笔者一同事是黑龙江大学生想到南方应聘,因地域原因受挫,回家途中十几次试图自杀。很显然地域歧视已带来严重的社会题。


1.6 出身歧视

出身对任何人来说是不能选择的,就如同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出身不同会形成两类不同的人群:穷人与富人。反应在就业大潮中,多数用人单位往往录用的是出自名门的子弟,不管他们能力高低。都无法抵御美色的诱惑,无法摆脱人情对他们的束缚。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除了这六种主要的歧视之外,还包括下列一些形式:民族歧视,属相歧视,长相歧视等等。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正挑战着就业公平,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态。

克服大学生就业歧视的策略分析

1)逐步完善现存的有关就业公平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学习西方等国的相关经验及时制定出内容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

眼下应该做的工作:(1)尽早制定一部《公平就业机会法》或《反就业歧视法》,严格规定:除非“经营必需”,是不能实行就业歧视的;(2)推行“阳光就业”,杜绝暗箱操作,保证每个有能力完成相关工作求职者能公平公正地参与竞争;(3)高校通过组织反就业歧视联盟,审核招聘资质,提高参加毕业生招聘会单位的准入门槛等方式,共同抵制用人单位的苛刻条件,切实承担起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的职责;(4)加强反就业歧视的宣传力度。要通过反就业歧视的宣传教育,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维权意识。

2)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毋庸置疑,不足的就业机会是滋生就业歧视的一个主要因素。就业机会少,意味着参与就业的人就越多,竞争也就越激烈,歧视现象也就越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压力一年胜过一年。如何消除这一不利局面?

1)推行以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为取向的宏观经济政策,如产业政策,经贸政策,投资政策,财政和税收政策,鼓励扩大就业总量,创造就业岗位。

2)调整产业结构,繁荣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发达国家和新型工业化国家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而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要低30.9个百分点,其发展十分不充分。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增加就业机会,扼制就业歧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3)加快高新教育改革的步伐,构架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改变用人单位的固有偏见,降低遭受歧视的概率。

高校扩招后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变成大众教育,使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能受到高等教育。二是高教质量下降,大学生素质鲜见提高,就业能力不强。许多用人单位时有无奈的感叹:“人才”遍地皆是,但中国的又有几个?于是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无视法律,大搞人际关系。大学生在他们心中已经形成固定的形象:不学无术。招谁都一样。因此在就业过程中为免遭歧视,我们还得从自身做起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主要途径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


高校要树立严出的办学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毕业标准,将就业竞争提前到大学阵地进行。一、可以促使大学生有紧迫感,危机感,转而务正业,努力学习,提高素质。二、可以在高压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应对今后更为残酷的就业竞争打基础。

2)有特色的培养模式

特色鲜明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就业的不可替代性,使大学生就有更强的就业竞争优势。要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结合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大力发展优势专业,打造品牌,突出个性,办出特色,增强毕业生的不可替代性。专科教育应突出操作性,技能性的特色;本科生教育应突出技能与创新相结合的特色;研究教育要突出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1).

[2]邹奇清,乔向东.关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1.

[3]徐凯.金融危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6.

[责任编辑:程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f6064cd8a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