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吃狗肉”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及文化输出》,欢迎阅读!
从“吃狗肉”看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及文化输出
课文中,由于“吃狗肉”而引起的一系列课堂紧张,较为典型的反映了跨文化交际因素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影响,凸显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文化输出”所遇到的障碍和问题,也突出了对外汉语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疑惑,值得深思。
赵刚“吃肉狗”课堂最后草草结束,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问题。第一,“吃狗肉”的文化认知差异。课堂上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吃狗肉”这一现象激烈争论,归根结底是对于这一文化现象的认知差异。由于特殊的经济政治原因,狗肉,在旧社会的中国,被认为是可以吃的。而在英美等西方文化理念中,够被看做是人类的朋友,“吃狗肉”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第二,赵刚对教师角色的把握。课堂讨论进入白热化,并出现紧张尴尬气氛时,赵刚没有及时发挥教师的调节作用。当被要求发表意见时,其又无语带过,给学生留下了大问号,也给他们留下了不信任的印象。第三,对于教学环节的把握不到位。课堂出现了紧张气氛,赵刚草草结束;学生离开后,赵刚才想起来布置作业这一环节,可见其对课堂把握不合理。
下面就逐一详细解释上述问题。
对于“吃狗肉”这一异文化的认知差异。中国有俗语:狗肉不上席。可见,在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里,狗肉是没有牛羊肉那样的饮食地位的。但在旧社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贫困人口很多,衣食无着。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吃狗肉”越来越少了。其实,“吃狗肉”还有一个原因,即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中国饮食有八大菜系之称,东南西北各不相同。南方菜原料复杂,凡可入口,皆可成馔。因此,以粤菜为代表的南方菜样式繁多,飞禽走兽皆是佳肴,狗肉入菜也有理可循。不过,整体看来,中国越来越讲究与狗为善,“吃狗肉”亦慢慢减少。在西方观念里,狗自从被人类驯化后,在西方人眼里地位很特殊,他们把狗当做伙伴,所以对狗感情很深,因此他们禁止吃狗肉,当然看见别人吃狗人也会反感。狗在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感恩节油画上,美洲移民和印第安人的三天大宴,狗也是主角。圣母像中也有狗的影子。历届美国总统竞选成功,举家搬入白宫,“举家”,也包括一只狗。如现任总统奥巴马的够是一条黑色的混血狗。所以,对于狗的文化认知,各民族略有差异。“吃狗肉”是不道德还是无关道德的说法,都源于这些认知差异。
教师角色的把握。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其主导作用表现在组织、激励、示范及参与指导作用。组织课堂教学,要处理好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才能有力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堂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课堂因讨论而出现的紧张气氛,达到白热化,赵刚没有进行有效的调节,失去了对课堂的控制。当被问及个人意见时,又没有应答,最后甚至草草结束了教学,反映了其备课不足,也表现了他在应对课堂突发状况时,掌控能力有所欠缺。这势必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甚至是对汉语学习的热情,这样的隐形损失是很大、也很难弥补的。
第三是对于教学环节的把握上,最突出的是赵刚草草结束课堂并事后布置作业,说明其备课准备不充分,抑或课堂紧张而忽略了这些环节,但对课堂教学已经造成了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赵刚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个不太成功的案例,但是通过一些改进措施,他还是可以扭转乾坤、进行成功的课堂教学的。
第一是关于中心问题“吃狗肉”,赵刚没有发表意见,可能是不了解这一文化因素。反思之后,他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得到解释。在下次课上,最好能专门留出五至十分钟,做一个课程回顾,把所了解到的关于“吃狗肉”在中国的文化解释传达给学生。至于这一现象在其他文化中的认知差异,应本着尊重不同,求同存异的态度予以理解,与学生共同分析各种文化解释的合理之处和不同之处,并鼓励大家的文化包容态度,当然还要防止极端白热化现象的再次发生,要始终掌控全局。第二是对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要明确自己的教师角色,主导作用。要掌控课堂而不能被掌控,要控制课堂气氛,保持活跃而避免尴尬,能圆滑的处理不和谐因素,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第三是对于教学环节的把握上,其实质是教学准备上。要与担当负责的态度准备课程,撰写教案,把各环节安排的恰到好处又游刃有余。还要培养自己的应急能力,恰当处理课堂偶发事件。
在以后的教学中,赵刚如果能按照上述建议满满改进,其课堂必会有所改善。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来说,也要做到灵活处理课堂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加大正面文化输出,为对外汉语教育贡献力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f5fec7883c4bb4cf6ecd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