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4课《外国诗两首》》,欢迎阅读!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区别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不同的特点。 2.了解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引导学生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的构思。
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3.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探究新知:
第一首
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在想象中入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特点。第二首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第一首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静谧、美丽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充满生机 大地的诗歌
严冬——蛐蛐的歌儿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影响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思考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第二首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效果检测:
课堂小结: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它诗歌不同,是来自国外的诗歌。这
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的不同方面。《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的关系等。第二首诗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的,诗中意象也需要结合个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领悟。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 慈
盛夏——蝈蝈的乐音
充满生机 大地的诗歌
严冬——蛐蛐的歌儿
夜 叶赛宁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静谧、美丽
教学后记: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有教师所意想不到的潜
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第一节课在四班各课的程序一堂课下来,课堂非常沉闷,为了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贯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我课后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于是我改变当初的教学设计.新的思路通过学生反复诵读围绕教师设计的“我感受到——”“我发现了——”我不理解——”“我欣赏——”等几个环节,很好地,掌握理论落第一首的学习要点,教师及做了一番学法总结后,学生自学第二首诗时得心应手,完成效果相当不错,但是,如何在教师“退居二线后”,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不留痕迹引导学生将课文所有知识很好地落实,是一个难题,也是我为之不断努力的方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f592f6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