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毛泽东诗词与革命精神》,欢迎阅读!
毛泽东诗词与革命精神
【摘要】本文从毛泽东诗词有关篇章中关于“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等内容的阐述,试论毛泽东诗词与革命精神的关系。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 革命精神 正文:
(一)毛泽东诗词洋溢着坚定信念的奇光异彩
毛泽东是伟大的天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具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非凡才能,宽广的胸怀及伟大突出的气魄和胆识:而且具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必胜的革命信念。“诗言志”,所以毛泽东诗词中蕴涵的雄伟丰富的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必胜信念随处可见。
只要我们精读细品毛泽东诗词,从“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到“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到“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等等,这一幅幅崇高俊美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深深感到毛泽东诗词中所饱含的激励革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毛泽东同志是一位对中国革命抱有必胜信念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的诗词中所抒发的坚定的必胜信念也随处可见。
在《如梦令·元旦》中的“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武夷山下,红旗飘扬,美丽如画。这不仅宣告了蒋介石“三省会剿”的失败,而且象征着进军江西的胜利前景,预示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星星之火,必将燃遍全国,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壮阔胸怀和对革命前途充满胜利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人在《十六字令·三首》中,借山之“锐”和“高”来象征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队伍锐不可挡的斗志和气势,以及国难当头的砥柱作用,尽管当时内忧外患,大有“天欲坠”之势,但是“中国决不会灭亡,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毛泽东诗词是艰苦奋斗的活教材。
中国革命史是一部不畏艰险,浴血奋斗的历史。惊天地、泣鬼神的史无前例的斗争伟大胜利的取得,没有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发扬不怕苦,不怕死,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伟大精神是断然不行的。毛泽东诗词源自革命实践,更高于革命实践、不仅把革命战争中气吞山河、艰苦卓绝的环境、场面、人民和事情经过,生动地巧妙地、神定气足地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中外独步、古今超卓的艺术才华把革命人民的英勇豪迈和排除万难的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洋溢在诗句的字里行间予以高扬和赞颂。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中的“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漫天皆白”写出了英勇的工农红军雪里行军的艰难,而“情更迫”则更写出了工农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迫切战斗的心情。又“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山高必风峭,风峭助雪威,可见其艰难。这里不仅描绘了一幅多么壮丽动人的雪里行军图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以及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 (三)毛泽东诗词中自始自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
毛泽东是一位独领风骚的杰出诗人。他的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歌史上的丰碑。是中国诗坛崛起的巍峨壮丽的高峰。首先毛泽东诗词忠实地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无论是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大革命时期,还是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各个关键时刻或是经历了重大事件之后,毛泽东同志都有感而发,油然而生,挥毫写出了一篇篇不朽的华
章。毫无疑问。毛泽东诗词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每个重要阶段息息相关,是我国无产
阶级革命的史诗,因而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在他的诗词中特别鲜明,内涵也十分丰富。
其次,他把历史颠倒了的东西,实事求是地更正过来。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往往片面夸大少数杰出人物的作用,认为历史是英雄豪杰,帝王将相们创造的,但毛泽东同志是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在((沁园春·长沙))中就发出“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言壮语。这种观点在((沁园春·雪))中就表达得淋漓尽致。他“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这里,毛泽东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的功过优劣都实事求是地作出公允的评价。虽然他们都曾建功立业,但他们终究是封建地主阶级最大代表,都曾给人民带来灾难,都是要批判的对象。而今天的无产阶级才是真正的英雄豪杰,革命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毛泽东诗词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的唯物史观。还集中地表现在1 964年的《贺新郎·读史》中,用一“揖”——“人猿相揖别”:一“磨”——“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翻”——“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一“弯”——“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加上上阙的结句“流遍了郊原血”只用了十六个字,就高度概括了一部惊天动地的人类劳动进化和阶级斗争的史实,可算如实反映历史的真面貌,不置可否、不动声色。而词的下阙评史,则大发议论,爱憎分明,情绪激昂,大声镗糌,对“五帝三皇神圣事”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并恼怒地写道:“骗了无涯过客”,为历史上劳动人民起来革命斗争,为他们的代表人物。如盗跖,庄,陈胜等英雄人物实事求是地客观地正了名,把颠倒过去的历史又重新颠倒过来。
(四)毛泽东诗词中的创新手法,创新诗句凝聚了敢闯新路的精神。
毛泽东同志诗词中不乏奇特的创新手法,创新诗句也不难觅其经典范例。如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不周山下红旗乱”,显然,诗人于此,是借共工的形象以状今天的伟大的革命人民。诗人把共工看作进行翻天覆地、并且取得胜利的革命军民。你瞧:“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得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诗人说:“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
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这样用典,确实是创造性的,使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是把共工触不周山同女娲炼五色石补天联系在一起的,在那里,共工当然是个恶神,是自然暴力的化身,而女娲氏才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客观世界的幻想的形象。而过去的一些著名作家、诗人也只是在神话故事的原来传说意义下,使用这个典故的,所以写共工死了,共工失败了。而毛泽东此词,发展了这一神话,把“共工怒触不周山”赋予了独特的雄伟壮烈、富有气魄的胜利者的新意。在文艺创作中,死典活用、推陈出新,这的确是个光辉的范例,发人深省。
其实。毛泽东诗词本身也体现了中国诗体的革新。诗人使古老的传统的诗体在现代
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他在充分利用传统诗体的艺术积累和表现长处的同时,又根据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需要,对传统诗体进行了改革,成功地解决了旧形式和新内容的矛盾。人们惊异于利用传统诗体竟然可以如此深刻完善地表现现代人的革命生活,可以如此鲜明生动地抒发现代人的先进思想感情。这是诗人利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和方法对传统诗体进行改革和创新的结果。 (五)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光辉思想洋溢于毛泽东诗词的字里行间。
毛泽东同志一贯主张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思想也是毛泽
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地,毛泽东诗词则到处洋溢着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光辉思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f50254dcf84b9d528ea7a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