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护理干预对尿道下裂术后患儿尿道口消毒所致疼痛的影响》,欢迎阅读!
护理干预对尿道下裂术后患儿尿道口消毒所致疼痛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尿道下裂术后患儿由于尿道口消毒所致疼痛的影响。方法 对我科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60例需尿道口消毒的尿道下裂术后患儿,在进行尿道口消毒时除父母安慰外给予玩电脑游戏,看动画片或听音乐等护理干预措施,在尿道口消毒操作结束后运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分别评估患儿采取护理干预前及采取护理干预后对尿道口消毒的疼痛感受。结果 采取护理干预后患儿对尿道口消毒的疼痛感受水平明显降低,并且在操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挣扎、哭闹、不配合明显减少。结论 通过护理干预可以减轻尿道下裂术后患儿由于尿道口消毒所致的疼痛反应,提高患儿对护理操作的配合度和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护理干预 尿道下裂术后儿童 尿道口消毒 疼痛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6-0071-02
大多数的医疗检查和治疗程序都给患儿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疼痛体验。[1]相较疾病本身所引起的疼痛,对儿童来说这种程序性的疼痛已经成为了更大的问题。[2]对程序性疼痛的预感放大了疼痛、恐惧、和对程序的抵抗。甚至仅仅只是看见操作的工具也可能增加儿童疼痛的强度。[1]如果儿童感到恐惧和焦虑,那么就很可能难以对他们施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3]尿道下裂是我科常见的先天性小儿泌尿生殖系统畸形,目前主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术后将常规留置尿道支架管7-10天,但是在每日进行的尿道口消毒护理过程中,由于惧怕尿道口消毒所引起的疼痛,患儿往往拒绝配合护理操作,表现为挣扎、哭闹,这些抵抗行为进一步加重了患儿的疼痛。因此,寻找有效、安全的非药物护理干预方法对减轻尿道下裂术后患儿由于尿道口消毒所致的疼痛,增加患儿对护理操作的配合度和满意度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科对60例需尿道口消毒的患儿在尿道口消毒时给予玩电脑游戏、听音乐或看动画片等护理干预,有效地减轻了患儿的疼痛反应,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科收治的首次住院60例需尿道口消毒的尿道下裂术后患儿,患儿均为男性,年龄3-7岁,其中3-4岁36例,5岁-6岁12例,7岁12例。平均年龄4.6岁。排除标准为:(1)在护理干预前进行的基础疼痛水平评估中疼痛水平一致。(2)患儿各项基础生命体征正常。(3)均为术后第4天的患儿。(4)患儿在进行护理干预当天未进行如伤口换药、静脉穿刺等侵入性操作。(5)患儿家长对通过护理干预减轻患儿疼痛持支持态度,并积极配合。 1.2 方法
1.2.1 护理干预方法 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家长的同意和配合。护理干预成功与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家长的态度和配合尤为重要。因此,在进行护理干预前向家长和患儿解释通过护理干预减轻尿道下裂术后患儿由于尿道口消毒所致疼痛的意义,取得家长和患儿的同意。学龄前儿童(3岁-7岁)抽象、综合、定向能力较差,认知、语言及理解能力正处在逐步完善但并不成熟的阶段[4],对学龄前儿童可采用声音、语言、玩具、游戏、动画等多种方式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在游戏中使用的道具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将儿童的注意力从负性的、消极的事物中转移到那些令人愉悦的事物上。音乐干预同样能够有效减
轻术后儿童由于医疗或护理程序所致的疼痛。而且,儿童乐于自己选择干预的方法或者工具(游戏或音乐),并能乐在其中以达到更好的疼痛减轻的效果。[1]因此,在进行护理干预前向家长和患儿询问目前患儿喜爱的音乐或爱玩的游戏类型,以确定干预措施的具体内容。同时,在进行护理干预的全过程中都要保持与患儿和家属的沟通交流,以营造一个放松的环境来分散、转移患儿对尿道口消毒护理操作的注意力,减轻和消除患儿的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使患儿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尽可能地处于放松的状态,使护理人员能够在患儿不知不觉中完成操作,从而减轻患儿由于护理操作所产生的疼痛感。
1.2.2 资料收集方法 60例患儿在护理干预前后的尿道口消毒操作方法一致,在尿道口消毒结束后测试:①患儿采取护理干预前(即在进行尿道口消毒过程中除父母安慰外不给予其他任何干预)对尿道口消毒这一操作的疼痛感受水平。②患儿采取护理干预后(即在进行尿道口消毒过程中除父母安慰外给予玩电脑游戏,看动画片或听音乐等护理干预)对尿道口消毒这一操作的疼痛感受水平,并收集相关资料。
1.3 观察指标
1.3.1 疼痛水平评估 在尿道口消毒护理操作结束后由护理人员运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估干预前及干预后患儿对尿道口消毒的疼痛感受,并记录相应的疼痛分值。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是一种疼痛自我评估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疼痛评估领域,有良好的信效度。[5]学龄前儿童(3岁-7岁)对直观、易懂、带有图谱的评估方法相当容易理解。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用从微笑-悲伤-哭泣的6种表情来代表不同程度疼痛,评估时只需患儿从中选出一个代表疼痛程度的表情即可,此量表使用范围较广,适用于各年龄段小儿,不需要患儿有特定的文化背景,易于掌握。[4]并且,该量表具有一定的卡通效果,患儿普遍乐于接受。
1.3.2 患儿心率变化 观察干预前及干预后患儿在尿道口消毒过程中心率的变化。使用便携式心电监护仪测量和观察在尿道口消毒护理操作前1min至操作结束后1min 患儿心率的变化,每15s 记录心电监护仪所显示的患儿心率。
1.3.3 观察并记录干预前及干预后在操作过程中患儿哭闹的人数,以及在操作结束后30s 内患儿哭闹的人数。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样本均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 2.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患儿在尿道口消毒护理操作后疼痛分值比较(表1) 表1 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患儿在尿道口消毒护理操作后疼痛分值比较(x-±s) 组别 例数 尿道口消毒护理操作后疼痛分值 干预前 60 2.7±0.94 干预后 60 2.17±1.01 t值 8.211 p值 <0.01
2.2 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患儿在尿道口消毒护理操作过程中心率的变化(图1)
尿道口消毒护理操作前患儿的心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尿道口消毒护理操作开始自操作结束,患儿心率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患儿干预前心率明显较干预后快。操作结束后1min,患儿心率之间的差异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心率仍较干预后快。从图1可以看出,尿道口消毒前患儿的心率变化趋势近似,但自尿道口消毒开始到结束,干预前患儿心率上升幅度明显较干预后大。操作结束后1min,患儿心率均呈下降趋势,但干预后患儿心率已接近操作前的水平,而干预前患儿的心率与操作前心率水平相比较仍有一定差距。
2.3 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患儿在尿道口消毒护理操作过程中哭闹的人数,以及在操作结束后30s 内哭闹的人数比较(表2)
表2 患儿在尿道口消毒护理操作过程中哭闹的人数, 以及在操作结束后30s 内哭闹的人数比较 例(%) 组别 例数 哭闹人数 结束后30s 内哭闹人数 干预前 60 54(90.0%) 29(48.3%) 干预后 60 17(28.3%) 9(15%) X2值 47.22 15.40 p值 P<0.01 P<0.01
3 讨论
哭闹是儿童在受到疼痛刺激时常见的自我表达方式,并且伴有相应的生命征的改变。例如,心率或者呼吸的加快。因此生命征的监测也是重要的儿童疼痛观察的指标。[6]护理人员还可通过观察儿童是否哭泣或有痛苦的表情来判断患儿是否处于疼痛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对尿道下裂术后患儿进行常规的尿道口消毒过程中,护理干预后患儿哭闹人数显著少于干预前,患儿对护理操作的耐受力和配合度提高;干预后患儿尿道口消毒后疼痛评估的分值低于干预前;并且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干预后患儿心率较干预前慢。由此可见,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达到减轻尿道下裂术后患儿由于尿道口消毒所致疼痛的目的。 4 小结
疼痛是儿童行为改变重要的影响因素。忽视儿童疼痛和反复的疼痛刺激会导致儿童痛觉敏感度增强以及成年后更多的疼痛经历。同时,术后的治疗和护理给患儿带来的疼痛是作为儿外科护理人员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避免更多的治疗和护理程序给患儿带来疼痛、恐惧和焦虑等不良刺激,影响患儿的生理、心理发展,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应重视对患儿疼痛的科学评估和有效的干预管理,学会从患儿的视角去看待儿童疼痛问题,重视患儿对疼痛的自我评估,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儿童疼痛的管理,在减轻患儿疼痛的同时也给患儿家属以安慰,提高患儿和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Nilsson, S.(2010). Procedural and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children-experiences, assessments and possibilities to reduce pain, distress and anxiety. Dissertation Series NO.13,2010. School of Health Sciences,J?NK?PING University.
[2] Ljungman G, Gordh T,Sorensen S,Kreuger A.(1999). Pain in paediatric oncology: interviews with children,adolescents and their parents. Acta Paediatr. Jun;88(6):623-30.
[3] Von Baeyer CL, Marche TA, Rocha EM, Salmon K. (2004). Children's memory for pain: overview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J Pain. Jun;5(5):241-9.
[4] 王静, 张元菊, 杨健, 高丹凤,柳韦华.(2010). 儿童疼痛评估工具及选择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4(7A):1698-1700.
[5] Wong DL & Baker CM. (1988). Pain in Children: Comparison of Assessment Scales. Pediatric Nursing. 14(1): 9-17.
[6] Chummun H. (2009). Hypertension: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nursing care. 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 18, 13, 784-78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f2e7c0a6b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