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高密地里的老农

2023-02-27 04:33:09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莫言:高密地里的老农》,欢迎阅读!
莫言,老农,高密,地里
《高密地里的老农》

——我眼中的莫言与诺奖无关

我父亲是农民,我是农民的儿子。所以,对于一切贡献了自己体力或脑力的劳动人民,我是敬重的。其中,莫言算是一个。

莫言,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其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酒国》等。第一次知道莫言是在张艺谋拍的电影《红高粱》的荧屏上——改编自莫言同名小说《红高粱》,对他产生了好奇,是他那赤裸裸、满带粗俗的文字,颠覆了我眼中优雅、平和的文学观,让我第一次感觉到,文学创作与种地区别不大。它们之间,应当有某种的联系,至少都是为了收获一些东西。

一个好的作家,应当和我父亲一样是一个好的农民,播种与收获之间,都有一个漫长的守望与劳作的过程。莫言做的很好,他十分专注这个过程。评论界说,莫言对故乡这片土地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眷恋,又有埋怨。“十五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高密东北乡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仇恨„„但是三十年后当我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时,我的心中却是那样的激动„„对于生你、养你、埋葬着你祖先灵骨的那块土地,你可以爱它,可以恨它,但你无法摆脱它。”莫言也是这样承认的。“他恨故乡是因为故乡是贫穷落后的,充满赤裸裸的贫穷与饥饿。对于辛勤耕作的农民来说,土地给予他们的不是幸福和希望,而是痛苦与压力„„他否定土地,否定农村,渴望逃离。(摘周彩霞《批判的赞美与赞美的批判》)这种埋怨,应当源于土地,源于赤裸裸的现实生活。尽管这样,他还是以家乡作为灵感与智慧的沃土,种下了自己的希望。这,可能是对故土的另一种爱。

莫言获奖后,不少人说:“莫言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的版图上”我倒是觉得这句话可以倒过来说——高密东北乡把莫言安放在了世界的版图上。这是大地的馈赠,对所有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都是平等的。诺奖评委以“其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文化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为由对其颁奖,其实他是抓住了自然的规律。童年的生活经历,使得他把植物动物、人等等的生长属性,以及其生长环境了解的相当透彻,然后一股脑儿的连根拔起,找到适宜的环境,又埋进土里,静待收获。毋庸置疑,在这片魔化现实主义的土地里,中国文学的长势相当不错,至少在外国人的眼里是这样的。

对于莫言得奖后引发的一系列中国问题,比如说中国教育问题,中国作家“诺奖情结”等问题,其实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看待一个事物何必搞得那么复杂,对待莫言就应当他对待自己的作品那样无关政治单纯的做个讲故事的人。应当把他单纯的放在一个作家的位置,或是一个纯粹的农民,埋头耕种着自己的土地,丰收时很乐意和大家分享。对于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接受或者谢绝,这样就够了。对于教育等问题,应当留给政客与时间,让其自己去反省,去面壁。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今年的生物学奖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女士,你说她获诺奖又能证明些什么?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且把热闹留给爱热闹的人。

一块土地,再肥沃,也只有辛勤劳作才能满获丰收。中国文学这片土壤,像这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一样厚重,使得满园的绿树红花此消彼长,但也正是因为其厚重,能撼动它的,也只有那些极少数的人。莫言是有这样实力的人,不是他因为获诺奖而具备这种实力,而正是他有这样的实力才获诺奖。莫言获不获奖,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中国文坛需要的不是像莫言这样的获奖者(多有一些也很好),而是需要的是和他一样的独立思维的创造者。他曾戏谑地说:“很庆幸我书读的少,保护了我的想象力。”熊丙奇也说:“支离破碎的基础教育救了莫言。”或许他们说的是事实,可是一个作家的敏锐性与创造性还应当取决于他们独立


的人格。作为一个作家,无论教育教会了你什么,你必须得有一个灵魂只属于你,或属于孤独。

在我眼中,莫言的光环是来自他的作品而不是获得的奖项,单从一个读者的角度,作品的魅力远比作家本身的魅力大。尽管他的作品起初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我的确从中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视觉冲击,思维更替,以及后来对待事物态度的变化。这些不文坛中所有现存作品都能给予读者的。我承认,那种粗俗的语言与露骨的描写刺穿了我的欲望,可欲望本身是单纯的,是现实社会真真切切存在的,我们没有权利去把它囚禁,甚至剥夺它的生命。

对于莫言,就其本身而言,我觉得他也足够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农民,与其创作的作品一样,他种出的粮食也能喂养一代人或者更多人的灵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e64114c83d049649a66583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