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中关于针灸调合阴阳治疗失眠的论述

2023-05-08 11:04:2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文献中关于针灸调合阴阳治疗失眠的论述》,欢迎阅读!
调合,针灸,论述,阴阳,文献


古代文献中关于针灸调合阴阳治疗失眠的论述

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 DlMS) 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临床上可见难以入睡、睡中易醒、眠短早醒等3种情形。祖国医学称其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



1祖国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1







祖国医学认为人的睡眠本身与体内阴阳消长有关。正如《灵枢? 寒热病》所说:阳气盛则瞋目, 阴气盛则瞑目。以瞋目瞑目两种现象代表人的睡眠和清醒状态。并且提出阳气盛则瞋目(不睡),阴气盛则合目而睡。人体内阴阳消长处于动态平衡的时候才能昼精夜瞑

2《黄帝内经》是目前公认

的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之作,但在《黄帝内经》中尚无失眠不寐之说,

却记载有不得眠不得卧卧不安夜不寐等病症或病名的描述,且形成了关于睡眠的生理、病理、治法的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为后世对失眠证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调。





不得眠始见于《内经》中,《素问?诊要经终论》冬刺春分,病不己,令人不得眠,眠而有见。指出了治疗错误而引起的失眠。在其后至今的二千多年问,历代医家对失眠这一病症不乏论述,如《难经?六十四难》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卧者,何也?”。东汉张机在《伤寒杂病论》中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及百合、虚劳等病中睡眠的异常,并立酸枣仁汤、栀子豉汤等方剂;《伤寒论》303条的心中烦,不得卧《圣惠方》强调了心在不眠中地位;《千金方》提出胆寒不寐;陈士铎提出心肾不交之理论又如张介宾从虚,戴元礼从痰,刘河问从火,王清任从瘀论治,都是对失眠证治理论的讨论。





然而,若从阴阳气血层面责其生理病理之实质,则历代论述均未出《内经》之窠臼。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素问?宝命全形论》)有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古人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阴阳胜负运动的结果。人体处于天地之间,与自然界的一切规律息息相关,其体内的阴阳变化也应遵循自然之。如《素问?金匾真言论》所言: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天地阴阳的盛衰消长,致使一天有昼夜晨昏的节律变化。据天人相应理论,一日的人体阴阳消长出入产生了的转换。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因此在《灵枢》中: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阳主动,阴主静;阳主昼,阴主夜;阳气盛,阴气衰,则处于觉醒;阳气衰,阴气盛,则进入睡眠。人体这种睡眠一觉醒的转换正是自然阴阳变换的生理体现。历代医家也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




以营卫失和, 阴阳失调为病之本, 或阴虚不能纳阳, 或阳盛不得入阴。正如《灵枢?大惑论》所云:卫气不得人于阴, 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 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 故目不瞑矣。《灵枢?邪客篇》指出: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行于外, 行于阳, 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 阳气盛则阳跷陷, 不得入于阴, 阴虚, 故不瞑。和是失眠的关键所在。



2文献中针灸治疗失眠的特点





3可见, 阴阳失



《黄帝内经》中首先提出了失眠的治疗,《灵枢?邪客》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行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用半夏汤调和阴阳,通达内外,协调阴阳,首开失眠治疗之先河。《类证治裁?不寐》曰:不寐者, 病在阳不交阴。《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阳出于阴则寤阳入于阴则寐 治疗当以调和阴阳为主。





察针灸的作用机理,运用物理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状态,从而平衡人体的阴阳状态,达到祛邪、扶正之目的。从《内经》至晉代《针灸甲乙经》期间虽未发现明确的关于不寐的针灸处方,但均从病机上论及不寐为体内阴阳失调,不入于阴所致,治当泻阳补阴。《千金要方》中记载关于不寐的针灸处方,并在方中记载了针刺方法及艾灸壮数。明清时期的针灸医籍中记载的不寐的针灸处方比较丰富,所用的配穴方法很多,一些处方的腧穴配伍比较完整,方中君、臣、佐、使均俱备

4

。如《针灸大全》中治疗心胆气虚所致失眠的处方:

内关、乳根、通里、胆俞、心俞,方中心俞、胆俞为君穴,补心、胆之气,内关、通里为臣穴,通络安神。乳根为佐使穴,以助通络化痰之功。从文献中可看出针灸治疗失眠多以宁心安神或镇静安神为主, 常选内关、神门、百会、安眠等穴。对日久不愈的顽固性失眠,多加申脉、照海二穴。这是因为此二穴是八脉交会穴, 通阳跷脉和阴跷脉,由于阴阳跷脉有分主一身之阴阳的作用。《灵枢?脉度》云:跷脉者……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跷脉属于奇经八脉之一,阳跷脉为足太阳膀肤经之别;阴跷脉为足少阴肾之别,阴阳两脉相交,并行环绕于目。跷脉的功用是沟通阴阳,节十二正经,与人体睡眠与觉醒有密切关系。昼日足太阳膀胱经、阳跷脉渐盛,则清醒而目张;夜晚足少阴肾经、阴跷脉气盛,则目合而入睡。可见跷脉经气之盛衰决定着人体的觉醒与睡眠,并通过其主目之开合的功能来体现这种寤寐的生理状态。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指出:跷脉之镖悍,同于卫气,而皆出目眦……”这些论述都指出了跷脉主睡眠的功能。 通过对申脉和照海的适当补泻, 调节阴阳跷脉的功能而调整机体阴阳失调的状态而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顺应阴阳自和的动态趋势, 因势利导, 变阴阳失和为阴阳自和, 从而祛邪外出, 治愈疾病。 正如《内经》所云: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参考文献







1刘渊. 顺时节阴阳治疗顽固性眠[J.都中医药大学学.1998.3(21)7-7





2谷忠悦. 阴阳学说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020072





3]玛依努尔,安冬. 浅谈调和阴阳治失眠[J.新疆中医药.200826(4)2-5



4]罗春燕.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述略[J.中医药学刊,200523(3)50850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e2bcdbef0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8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