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欲盖弥彰的解析及典故》,欢迎阅读!
成语欲盖弥彰的解析及典故
欲盖弥彰,汉语成语,拼音是yù gài mí zhāng,指的是企图掩盖事实真相,结果反而更加暴露得清楚。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成语欲盖弥彰的解析及典故,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一、成语欲盖弥彰的解释
想掩盖坏事的真相,结果却暴露得更加明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二、成语欲盖弥彰的典故
春秋时,鲁昭公三十一年的冬天,邾国大夫黑肱,背离邾国而投靠鲁国,他的封地滥(今山东滕州东南)随之而并入鲁国的版图。(鲁国在今山东南部,曲阜是当时的首都;邾国是与鲁国接壤的一个小国,故城在今山东邹城东南。)
孔子所著的《春秋》,在《昭公三十一年》中,记下了这段历史:“冬,黑肱以滥来奔。” 《春秋》的文笔,过去一般文人都认为它是最简练的,叙事和评论、贬责和褒扬,措词用句,都很严谨而恰合分寸。《左传》阐述《春秋》说:黑肱并非高贵人物,按《春秋》的编写原则,本可不必记载,更不必写出名字。但是因为国土有变动,那就是重大的事件,不能不记上一笔了。(“贱而书名,重地故也。”)《左传》还发表议论道:“这样看来,一个以封地叛国的人,即使他不是大人物,也会因此而出名,而且会因此而使他的叛国罪名永远无法掩盖,是故君子动则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彰(有的人要想得个美名而无法得到,有的人得了恶名要想掩盖也掩盖不了),惩不义也。”
清代学者顾炎武对于上述《左传》的议论加以补充道:“或欲盖而名彰,如赵盾伪出奔,崔杼杀太史,将以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焉。”(参看“董狐之笔”。崔杼,齐国大夫,他谋杀了齐庄公,却叫负责记载历史的“太史”,把齐庄公之死写成是病死的。太史不同意,因此被崔杼处死了。但是继任的史官仍然只记“崔杼弑君”的事实。崔杼一连杀了三个史官,他的弑君之罪不但隐瞒不了,反而愈闹愈大,
罪行愈显著了)顾炎武举了赵盾和崔杼杀害了国君而不承认的人为例,说是“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和上述“欲盖而名彰”意思一样。
三、成语欲盖弥彰的造句
1、那个摊贩,在工商管理人员面前不停地辩解,结果欲盖弥彰,反而暴露出他出售的东西的确是假冒产品。
2、我看他越是大声辩解,越显得心虚,真是欲盖弥彰。 3、纸包不住火,这事他欲盖弥彰,迟早要露出狐狸尾巴。
4、从赵敏那欲盖弥彰的表情上,她敏感地意识到父亲可能出事了。 5、侵略者为自己的侵略行径辩护,结果是欲盖弥彰,反而露出了狐狸尾巴。
6、我们没办法像以前那样做些欲盖弥彰的手脚。
7、从赵敏那欲盖弥彰的表情上,姑娘敏感地认为这个消息被基本证实。
8、他忙于辩解的样子,简直就是欲盖弥彰,不打自招。 9、这样的小伎俩,谁也不会上当,结果只能是欲盖弥彰。 10、这种遮遮掩掩的做法只能是欲盖弥彰。
11、他图谋公司经营权的野心,早已昭然若揭,现在如此遮掩,岂非欲盖弥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ded9d34c1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