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财务总监一纸决定:中兴通讯的幸福曲线》,欢迎阅读!
财务总监一纸决定:中兴通讯的幸福曲线
在中兴通讯信息化的低谷时,财务总监的一纸通知,“各部发的货不从ERP上走,不计入绩效考核”,扭转了局面,令其踏上幸福曲线,乃至赢得2003年底中国信息化“最具发展潜力企业奖”。
2004年1月8日,中兴通讯(以下简称中兴)高调发布了2003年销售额大幅增长的公告。公告称,公司2003年实现合同销售额251.9亿元,比2002年增长50%。 2003年成了中兴喜事频频的一年———在2003年12月“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的评比中,中兴通讯由于“多年来在信息化领域的大力投入以及信息化与企业战略的有效结合”而入选,位居“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第38位,并同时荣获企业信息化“最具发展潜力奖”。
在外人眼里,这个奖项在中兴抢眼的业绩下多少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但在中兴内部,在那些从2000年就开始投入到ERP实施的中兴人眼里,这个被称为“生命线”的信息化工程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中兴———2002年,与实施E化战略前的2000年相比,在销售收入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合同履行周期缩短55%,交货履约率提高30%,而库存周转天数减少18%。
“ERP是中兴成立以来做的第一个大型信息化项目,它的成功牵引出了中兴后面更多的需求。”中兴通讯质企中心(以下简称质企中心)IT部长潘文彦这样说。 实施
和所有企业上ERP的动因一样,中兴的ERP之路始于成长的烦恼。
1985年初,中兴成立时,只是深圳一家原始投资仅几十万元的多种所有制混合的小企业。但作为一个致力于程控交换机等通讯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的国企,中兴在“巨大中华”四大国内电信设备制造企业中,在巨龙衰落、大唐平淡之际,近些年却保持了高速增长——尤其是1997年上市之后,它平均每年维持50%以上的增幅。
在这样一个成长的背景下,早在1993年,中兴通讯信息化建设就已经开始。但当时的工作主要集中在MIS系统、会计电算化、库房管理系统等小型应用方面。这些割裂的小系统带来的问题非常明显:信息不流通,手工管理,效率低下,重复投资情况严重,数据多重输入,口径不一使得物流、资金流数据不准确,无法获得即时信息„„ 到了1998年年底,中兴的年销售额达到42亿,这些管理问题急剧放大,中兴领导开始对当时刚刚在国内炒热的ERP发生了兴趣———于是,从各个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的“ERP小组”成立,当时担任这个小组负责人的就是现在中兴总经理殷一民。这个小组花了一年时间“做调研”、“请清华大学教授来讲课”„„这样,到了1999年5月,公司拍板决定上ERP,开始正式进入软件选型阶段。 2000年6月,中兴选定了ORACLE产品和汉得顾问服务,启动ERP项目。他们建立了ERP部,这个部门集中了各个产品事业部生产计划部门的骨干和IT人员(这些人后来在项目结束后就留在了这个部门)。为了有效地实施ERP,公司与事业部实行的是“两级ERP项目团队”的管理:ERP部主抓,事业部有关团队执行,而且配合有相应的奖惩制度。事后证明,这个设置非常有效地保证了系统的实施。
2001年4月到12月,中兴按计划先后完成了公司各相关单位的全面上线工作。2001年5月,ERP系统刚上线不久,公司明确了实施电子商务战略,因为已经涉及了营销管理与研发管理领域,原有的ERP部已经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建设的需要,因此成立了IT部。
2002年初,面向营销体系ECC项目的销售项目与预测模块正式上线。2002年3月,中兴决定实行IT统一管理,将分散在各事业部的开发人员进行整合,形成百余人的IT开发队伍,建立统一的IT管理体系,以便公司在统一的规划下建设系统。参照之前传统企业实施ERP的经验,负责ERP实施IT部门的命运几乎就是ERP进行顺利与否的写照,中兴IT部的建立和集中管理无疑是个明确的信号。后来,它被划入质企中心,成为了中兴必不可少的一个职能部门。
之后,中兴的信息化和管理在“集成”和“统一”的前提下推广得顺风顺水,2002年6月,最新成立的手机事业部上了ERP模块,2003年12月,公司在全国的30多个办事处和北京、上海等地的研究所的财务和管理也被纳入ERP的“版图”。“ERP是我们实施的第一个大型信息化系统。”从2000年起全程参与实施的IT部的一位科长说:“毫不夸张地说,它成功了,后面的系统才能成功。” 幸福曲线
中兴的选择放在当时的大环境来看,不是没有风险的。
1999年到2000年,从ERP在中国的发展来看,正好是第一批大型国企“敢为天下先”,上马ERP却又纷纷遇到问题的时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时的长虹,SAP产品里的6模块只上了4个,IT部门的地位不升反降,始终无法打破僵局。
“因此中兴的领导非常谨慎,光调研就搞了一年。”潘文彦说,“这里面不是没有压力的。”
之后在实施中,他们也遇到了其他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业内人士通常把这个阶段企业的状况总结为“ERP幸福曲线”,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项目的幸福度(企业的收益度+项目组人员的满意度等等)通常呈现一定的波动发展趋势,其中也不乏“观望”和“混乱”的时候,但一旦能顺利到达“持续改善”的阶段并一直坚持下去,“幸福度”就能够持续走高。
中兴的“幸福曲线”在2000年年底到2001年4月在低谷徘徊,之后,从6月开始便持续走高。“2001年4月的时候,已经有三个产品事业部的ERP上线。”潘文彦回忆说。他们发现到了5月,ERP系统中4月的帐还关不了。而到了6月大家想关5月的帐的时候,一直忙到6月12日,系统还停留在5月。帐不结,货在系统中就发不出去,业务部门怨声载道。士气的低落意味着时间和数据质量上的失控,这对于整个系统的切换与运行都会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这个时候必须找到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潘文彦说:“不搞清楚的话,明明是操作的问题,很容易被混淆成是系统的问题,最后ERP系统会变成替罪羊。”于是在6月,中兴业务部门和IT部门的人员在一起开了一个协调会。在这个会上,他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ERP系统启动之前,业务人员已经习惯了手工管理或已有信息孤岛的工作模式,在中兴内部原先自主开发的软件和ERP系统并行时,他们仍旧沿袭了过去的工作方式,还在以原来系统为主,对于ERP系统的数据输入和操作并不重视。“比如说,排产之后,操作人员忘记了在系统里释放生产任务,这样后面流程里的领料、生产,乃至入库的数据都没有产生。而实际上,大家在老系统里已经领了料并且开始生产了。整个系统的基础数据不充分,自然无法自动关帐并且过度到下个月。
IT部门在会上向同事们做出解释后要求各部门配合,并且告诉他们,如果通力合作,按照估计,到15日系统就会自动关帐。在加班几天后,一如他们的预言,系统5月帐关掉,并且其中各项数据和结论都很准确。由于估计准确,并且尝试了标准的操作流程,事业部开始对ERP有了信心。到了7月,关帐只拖延了2天。“从8月开始,不用催,系统运行得非常良好。” 中兴安然度过“幸福曲线”低谷不光要归功于各部门的努力和配合,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领导技巧。2001年5月,当时的财务总监发出通知,规定各个事业部发的货如果不从ERP系统上走,就不算入绩效考核的范畴。不少人认为,正是这一纸通知扭转了局势,并且直接催生了之后的成功。“正是因为领导如此坚决,又涉及到了利益,各个部门才真的着急了。”一位参加过6月协调会的IT部人员笑着说,“否则光靠开会怎么可能让所有的业务部门真正重视ERP呢。” 组织变革
2002年,中兴先后进行了两次大的机构调整,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加快市场反应速度。
3月份,中兴将原来按地域划分的事业部改为按客户划分,比如成立面向中国电信与新兴运营商的第二营销事业部,面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的第三营销事业部。中兴老总侯为贵对人称之为“适应运营商的重组”,这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策略性整合。 其次的变动就是侯所说的“理顺产品体系”,加强战略产品研发、生产,其他非战略产品服从于战略产品。之前的交换机和接入事业部合并成为网络事业部,加上原有的CDMA、本部、移动事业部和后来从移动中分拆出来的手机事业部,中兴“5变5”,移动、光通讯、数据通信三大类战略产品,成为所有5个产品事业部的核心业务。 说ERP的成功实施支持了这个整合可能不够准确,但是,中兴确实等到了2002年4月,即公司ERP系统运行基本稳定正常后,产品事业部的变动才拉开了序幕。
正如参与组织结构调整的一位员工所说,组织的拆分“对于ERP系统来说是一种考验”。他们在和业务有关的系统维持运转的情况下,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顺利进行了转换——事业部划分清楚后,对于系统人员来说,大多是数据层面上的调整。
在系统人员看来,这种拆分是一种“考虑历史的拆分”:找到一个拆分点,这个点之前的是旧事业部,之后的是新事业部。“当时系统设置的时候是以产品为最小单位。”由于事业部按产品划分,所以当产品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dbcee3e580216fc700afd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