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白和杜甫诗作的不同》,欢迎阅读!
李白和杜甫诗作的不同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并峙的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史”一个高扬浪漫主义风帆;一个手握现实主义大笔。二者皆是以诗人的个人特性结合时代特点而自成一家的。而他们诗风的形成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是息息相关的。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直到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李白想做官而不得,而放浪形骸的一生,形成了他的浪漫主义诗风。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他的想象,极其丰富,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而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故他的诗被称作“诗史”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共同谈论诗,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
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死后,按其遗愿.,和其祖父同归葬在洛阳市东约23公里的偃师县杜楼村。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六月至乾元二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杜甫又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他所写的诗,被人称为“诗史”。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沉郁顿挫、兼容并蓄、炼字对仗、内容深远
总的来说,李白和杜甫的诗词内容都反映了现实的黑暗,同情劳动人民;渴望为国建功立业;都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但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点是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情绪起伏,充满矛盾。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所以,最主要的风格不同是对现实的不同人生态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d765d636137ee06eef918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