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武术探微(修改后)

2023-02-02 01:00:25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羌族武术探微(修改后)》,欢迎阅读!
羌族,武术,修改


羌族武术探微

Zidao01hua0122@01hua 01223334444.wang

(广东零壹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文章初步探讨了羌族武术的起源,相关的历史记载,民间传说和现代文化遗存,分析了羌族武术发掘、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和现状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思路与建议,为制定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事业的相关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羌族武术;羌族体育;羌族传统文化;道教武术;发掘与传承

A tentative study on the martial arts of Qiang ethnic

Zidao01hua0122@01hua01223334444.wang

Guangdong 01Hua 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Guangdong Guangzhou,510000,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rigin, historical records, folklores and cultural relics of Qiang`s martial arts, and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and status of exploration,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about Qiang`s martial ar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ideas and suggestions to carry forward and cultivate the national martial arts spirit, and provides reference to formulating relevant strategies of inherit and develop ethnic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Keywords: Qiang`s martial arts, Qiang`s sports; Qiang`s traditional culture; Taoist Wushu, exploration and inheritance;



我国民族本身是多元一体的,历史的进程中出现许许多多的民族同化融合与异化分支,要讨论一个族文化就要理清其发展的历史。有史学研究证明,羌族有些支系融合进汉、藏、彝等民族中,或分化成新的民族,当下的族群如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皆具有部分炎帝部落的血统[1,2]。本文中所讨论的羌族专指今天主要生活在川西北岷江中上游的,以“羌”命名的族群,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古羌传统文化的一支。 1羌族武术起源的初探

武术起源于先祖的生产劳动,采集和狩猎等原始获得生活资料的方式要求人类用身体去进行对抗与斗争,特别是在狩猎活动中需要人们学会徒手或使用木棒、石头等简单工具与野兽搏斗,而这些搏斗的动作由自发本能转变成有意识有规律的行为时,便可能被总结形成经验性、专门性的练习,这就是武术的萌芽。私有观念形成了保护内部财产的意识,人与人或人群与人群之间的矛盾出现也会发生人身的自卫、攻击,特别是在战争中,不但促进了个体格斗技能的形成,还促进了群体格斗战术的形成,武术内容变得更为丰富。不同族群的武术各有其特点,这与其劳动生产、地域环境、社会矛盾和心理素质等有关。有考证认为,生活在川西北岷江中上游的羌族是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战国时期迁入该地区的,是传承了羌族古老文明的“原生态”羌族[3]。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恶劣的社会与自然生存环境也是羌族人民崇尚武力的外部因素。据当地巫师介绍,古羌人在狩猎和斗争中,逐步形成了具有游牧族群特色的拳种——羌术,但因无文字记述等原因导致大多已失传。

川西北岷江中上游地区也是道教发源与兴盛之地,所以羌族武术的指导思想、形态结构都体现着受道教武术的影响。而且,在道教的养生保健、功法修炼等思想潜移默化的熏染下,羌族武术也发展出气功之术。羌族气功过去主要由端公(当地也称“释比”)掌握,而释比信仰与道教信仰有高度的同源性——这不仅体

[4]

现在服饰法器、跳神舞步和经文咒语,而且体现在更多更广的文化传承方面,气功就是典型例子 2羌族武术的历史拾忆

《后汉书·西羌传》谓羌族“以力为雄”,羌人骑兵“日行数百,来如风雨,去如绝弦”,羌人将领则“晓习战阵,识知山川,变诈万端”晋代袁宏的《后汉纪》叙述西羌的俗尚云:“男子兵死有名,且以为吉”又立国中原的西夏“俗尚武”其统治者更是倡导“忠实为先,战斗为务”要求其国壮勇“平居则带弓而锄,临戎则分番而进”。有专门的步兵“步跋子”和骑兵“铁鹞子”。《隋书·地理志》称羌人“尤劲捍,性多质直„„工习猎射”,《元史·张庭瑞传》载羌人“以斗杀为勇”。[5]公元前112年,匈奴联合羌人攻占令居寨,汉武帝派李息率兵10万戡平边乱,“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令部分羌人败退至青海湖以西地区割据。朝廷设西宁为西平亭,称乐都作破羌县,称湟源作监羌县,置“护羌校尉”戍守。自公元136年起,汉羌之争历10余年未息,纷乱战世也促进了“羌术”的发展。至晋代,羌人割据之地为鲜卑族吐谷浑所占,他们沿用了“羌术”并进步发展了这适应游牧民的拳路武艺。当时颁布的枟骑射令枠不仅重视武力,提倡练习骑射技能,而且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发展武功。据枟洮州卫枠载:“吐谷浑,人性劲悍,以乳为食,好习功马,以射猎为生。”






病死被羌人认为不祥之兆,因此“每临困,辄以刃自刺”(《后汉书·邓训传》),意即以自杀来解脱病死之耻辱,这从侧面反映出羌人尚武无畏之精神。在羌寨民俗中,传教男子以战死沙场为荣,故《理番厅志》有载:“其战,必下马列行而阵,死刚递收之,终不肯退。”

据考证,6世纪时,羌族就有较发达的武器手工业,大多武器都是靠自己采矿、冶炼[6]。早期羌族使用的武器主要有弓箭、刀、矛、剑等,剑尤为羌民所好,《理番厅志》描述羌地“人皆用剑,不战以负剑行”。而《松潘县志》则记“蛮酋列阵来迎,酋长衣冠如中国,其卒衣皮铠绘虎钩,帽似毡,装锦数丈,庞然大也,云可以避刃,插羽其上,多寡有无,别贵贱,其器执方则操刃,小如弩镞,旁有钩,人肉不可出;执盾牌,则操刀,锋尖能刺,不能击”。 3 羌地武术的民间传说

在羌族聚居区——传统羌地的民间口头文学中,大量流传着羌人祖先好胜斗勇的故事,其中汶川县萝卜寨就有这样的传说:其祖头大如斗,耳如扇形,两目如环,齿粗如指,臂长八尺,身高二丈,足长三尺。婴幼吃母乳,与另一乳搏战;一岁坐父怀,手足不停作战;两岁持棍棒,在外指天戳地而战;三岁于屋内呼跃而战;四岁泼水而战;五岁与家神战;六岁好与孩童同伴相战;七岁可在独木梯上随意跳跃;八岁犁地务农;九岁骑马牧羊;十岁可弯弓射鹰;十一岁与大人赛马;十二岁为土司守寨„„

羌地人民盛传,唐五代后,吞并吐谷浑族的吐蕃王朝一度强盛而扩张,治及羌地;和唐王朝通婚得文成公主进藏,随从武士的武术意识、技能以及文化修养促进西南地区武学的发展。因部族械斗和应对冲突的需要,藏民吸收了“羌术”的优点,结合本族群粗犷悍的拳路,发展成富有地方特色和游牧民族特色的藏式武术,藏语称为“拳巴”或“则娄”[5] 4 羌地武术的文化痕迹

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遗留了淳朴厚重的古羌遗风,使我们在现代羌人百姓生活中依然可以捕捉到古羌武术文化的影踪,除了羌寨中操弓挟矢、舞刀弄剑的羌族汉子,还有具有武术性质羌族舞蹈“铠甲舞”和“哈日”[5]。“铠甲舞”(羌语称“克西格西”)俗称跳盔甲,又叫大葬舞,是一种古传的祭祀风俗舞,于葬礼上安抚战功将士灵魂并诉说生前功绩。参与人数从几人到几十人不定,身穿生牛皮铠甲,头戴野鸡领和麦秆的头盔,手持兵器(多为长矛),分列对阵而舞,先围成圈跳,接着形成两排对阵,一起比划兵器,摇响铜铃,向天狂吼。且舞且歌,气氛肃穆而气势雄壮,表现了逝者生前作战时的威武气概,也表现了坚强不屈、豪放豁达的羌人性格和粗犷淳朴的古羌民风。卢纶塞下曲可作为这一场景的侧面写照:“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袁宏《后汉记》卷九“其为兵,长于山谷,短于平地。男子兵死有名,且以为吉,病终谓之劣,又以为不祥。”铠甲舞即源此俗。“哈日”羌语意为“我们要进行练兵演习”,属出征前誓师的军事舞蹈。舞者执兵器,唱出征之歌,在领舞者率领下,先列单行,发出浑厚的吼声,晃动兵器走各种队形,羌人称“走花花”。舞毕歌声起,歌毕舞又起,反复进行,最后鸣枪并集体欢呼而高潮结束。

另外,从羌族巫师释比代代流传的图经《刷勒日》中可以窥探原有羌族武术的兴盛,深入研究图经中所描绘的人物服饰、兵工器械、练习动作、攻防技巧以及骑射特点等,并以此来推断人物的年代、武术形式、战争形式和文化内涵等,从多种文化遗存中寻找的羌族武术原型。当然也有学者对图经提出异议,认为《刷勒日》上的涂鸦不过是巫师蛊惑百姓的画符——以之增加其“法术”的神秘感。 5 羌族武术的现状与困境

作为保留古羌族称的现代羌族,一直以来,人口少、生存环境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教发展滞后这些因素都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不利因素。而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化、异地工作、价值观念转变等因素使传统体育文化因失去了原有生态环境而逐渐消失,羌族文字的缺失令武术只能以口授身教的“活”形式继承,而许多民间资深的羌文化传承人在汶川5.12特大地震中遇难使濒危的羌文化雪上加霜,相关抢救和保护工作显得更为迫切与重要。就研究方面而言,在中国学术期刊汇集的“中国知网”中查证“羌族民族传统体育”与此相关的仅有40余条信息;涉及羌族武术寥寥无几,尚未发现有专门关于羌族武术的研究文献。从历史只言片语记载中管见羌族是一个尚武尚力的民族,但史述过于笼统简略,更多文化价值亟待我们深入研究发掘。否则,“羌人尚武”就只能是一句缺乏佐证的空洞说词。

6 羌地武术的发掘与传承

发掘、整理羌族武术的历史、内容与文化价值,有利于中华文明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将这一或已失传的羌族武术继承下来,扩充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武术的内容,填补族群传统文化的空白。羌族武术是羌族






非物质遗产的一部分,对羌族武术的研究具有拾遗补缺的重大意义。2008年地震之前,以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科技师范学院<>)的研究者就强烈呼吁要积极开展羌族民俗体育抢救、保护和开发等工作并作了大量的发掘性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地震给羌族文化遗产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也使得这项任务变得更为迫在眉睫了。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原生态气息浓郁,民族特色古朴,羌族武术具有竞技、娱乐征、强身健体价值和审美追求,充满了民族情感内涵,反映了鲜明的民族个性和文化底蕴,表现着羌族同胞的聪明才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意志。包括武术在内的传统体育文化作为羌族物质和精神的一个纽带,其发扬与传承需要研究者提出科学、系统的策略措施,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7 结语

研究组基于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专家谈访法和等研究方法,对羌族武术作了以上的探索性总结撷要之发微更映射中华羌族文化之博大精深,而更多的研究工作还有待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工作者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采用确实有效的挖掘、传承、保护和整合发展的方式方法,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就一定能够得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王艳明.试论古代羌族在华夏早期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历史作用问题[J].敦煌学辑刊,1999,35(1):124-127. [2] 田晓岫.中华民族发展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

[3] 耿少将.试论羌人迁入岷江上游地区的两次重大事件[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0(4):5-8. [4] 李远国.大禹崇拜与道教文化[DB/OL].绵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http://www.my.gov.cn/bmwz/937323767074390016/20120320/624024.html,2012-03-20. [5] 覃荣周.“世界屋脊”的藏羌武术[DB/OL].零壹华网洛阳市中京区站:

http://lyszjq.chiefnation.01hua.wang/xjlt/sxcg/201310/d01222795846.asp, 2013-10-27. [6] 龙正印,卢永雪.羌族体育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d14668bbed5b9f3f90f1c9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