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时间观的思考

2023-02-04 08:08: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马克思时间观的思考》,欢迎阅读!
马克思,思考,时间
对马克思时间观的思考

上海松江国防大学 201602

时间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一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二是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三是时间里的某一点。这个定义也同样汲取了许多现代物理学关于时间的定义。 在马克思之前,许多西方哲学家对时间,主要是自然时间有很多思考,而同样的近代物理学家也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见解。马克思就是在二者的基础上思考,并有了自己独特的时间观。

一、马克思时间观的来源

马克思对自己时间观的第一次的阐述,来自于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正是因为他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考察,才使得他开始集中思考时间的问题,然后在批判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时间观的基础上找到了新的时间理论的基点,最后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上理解时间。

传统西方哲学在对时间的理解上,主要有着两种不同的理论:一是时间问题上的实证主,是与客体直观的旧唯物主义相对应的时间理论;二是时间问题上的形而上学,是与抽象能动性质的唯心主义相对应的时间理论

在旧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时间一直是一个物理学范畴或自然哲学范畴。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时间是关于前和后的运动的数这个数是被数的数”1。在他看来,时间是一种人类活动的测量工具,它均匀地流逝着并可被加以量化。任意抽取时间之流上的两个片段,它们的区别只是外在的空间和长短上的不同,除此并无任何质的差别。亚里士多德关于时间的理解和定义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对时间概念的一切讨论原则上都依附于亚里士多德的定”2。受其影响,牛顿也把时间视为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时间,它自身以及它自己的本性与任何外在的东西无关,它均一地流动,且被另一个名字称之为持续”3。在这里,时间具有绝对的独立性,丝毫不依赖具体事物而独自运动着。

与旧唯物主义哲学不同,唯心主义哲学彻底发挥了人的能动性的一面,将时间主体化,主张时间向人的主体性复归,以此来取消时间作为自在之物的地位。奥古斯丁指出:时间不过是延伸,但是什么东西的延伸呢?我不知道。但如果不是思想的延伸,则更奇怪了”4。康德则从人的认识出发,指出时间并不是什么客观的或者实在的东西,它只不过是人类感性直观的一个主观条件,一旦超出主观就其自在来说则什么也不是”5。在他看来,时间作为一种纯粹的内部感官的形式是先天地被给予的,它先验地存在于人的心中,并同时被一切感性材料所普遍占有。一切现象的现实性只有在时间中才是可能的,一切知性范畴也只有在时间中才得以获取感性的材料。于是,时间成为连接知性范畴与现象世界的第三者,人类正是借助时间这一中介的图型才得以实现对现象世界的认识。不难看出,唯心主义的时间理论中,主观性、主体性似乎得到了愈来愈充分的肯定,但这种主观性或主体性并不归属于感性的人,而是属于一种抽象自我精神,时间实际上离人更远了。

这是马克思以前哲学科学家们对时间的理解和具体的两种不同观点。而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详细讨论了德谟克里特与伊壁鸠鲁的时间观差异。在马克思看来,古希腊哲学中存在着两种对时间的不同理解:一是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永恒时间观,即作为时间的否定;一种则是以伊壁鸠鲁为代表的感性时间观,即作为时间的肯定。

马克思鲜明地表达了对绝对时间观的反对,并透露出自己在时间问题上的见解——“时间是感性知觉的抽象形式人的感性就是形体化的时间”6。时间一方面是现象世界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人的感性的抽象形式。时间既不是与人无关的纯粹客观存在,也不是纯粹主观的内心感受,从而扬弃和超越了传统主客二元对立的时间观念。 二、马克思的时间观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的阐述里他对时间的理解仍然受到黑格尔哲学的深刻影响,还处在精神理解的阶段。正如列宁的评价:“1841年大学毕业时提交了一篇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文。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7但马克思比之黑格尔更着重强调了人的感性的重要意义,这也使得马克思得以超越黑格尔,从唯物史观中总结出自己的时


间观。

马克思的时间观明确划分为自然时间和社会时间,而他的时间观本质是社会时间,用客体统一的视角使得时间概念存在于一个生存论、实践论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对时间的社会历史性解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而逐步明确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从萌芽、演化到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马克思虽然始终把对时间的理解同人联系在一起,但也经历了从《博士论文》中的人的感性直观到《1844经济哲学手稿》中人的劳动,再到最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实践的不同发展阶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8。对于马克思来说,一切哲学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或者说是与人相关的问题。马克思的时间观必然是和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为了说明人的问题,特别是人的存在、发展与价值而发展起来的,人构成了马克思时间理论的主体。在马克思看来,对时间的理论解决不能停留在其作为一般物质运动的自然属性上,否则时间就会变成毫无意义的空洞的延续,而是要把它置于人和人类社会中来加以考察,时间只有纳入到社会生产方式和人的生产生活中才有现实的意义。”9而在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中,时间要么被视作与人无关的物质世界的客观运动,要么被归结为人的思维活动的产物,这两种关于时间本源的说明均不能使马克思感到满意。马克思认为,时间的现实性是从人的实践活动中得来的,因此只有实践才能构成时间的源泉和本质。

马克思的时间理论不是仅仅局限于从人类历史层面对时间的一般理解,社会时间必定是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紧密联系的,也就是说,马克思对社会时间的探讨是在资本主义这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是与其资本主义批判紧密结合的。因为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实践活动呈现出不同的样式和内容,才形成了劳动时间、自由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等不同时间范畴的区分,从而构建起了社会时间的结构。

马克思是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雇佣劳动的批判中阐释其社会时间理论的,主要体现在对表现生存异化的物化劳动时间的批判与超越异化的自由时间的揭示上,这构成其社会时间理论的两重维度。

在资产阶级的统治下,工人们自己的时间已经被资本增殖的逻辑所完全占有了,从而异化为机械可计算的物化劳动时间。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将人的主体性劳动时间不断转化为物化的劳动时间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奴役关系在时间领域的最为鲜活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生活表现出全面的颠倒与普遍的异化,毫无独立性和个性可言。马克思在《18571858经济学手稿》中对自由时间范畴进行了如下界定:在必要劳动时间之外,为整个社会社会的每个成员创造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即为个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因而也为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创造广阔余地),这样创造的非劳动时间,从资本的立场来看,和过去的一切阶段一样,表现为少数人的非劳动时间,自由时间。”10马克思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11。在自由时间里,人从强制性的雇佣劳动中解放出来,他们从事活动的目的不再局限于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而是完全服务于满足自我本质力量得以高度发展这一价值维度。同时,他们也不必服从任何固定化的分工,而是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施展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人们可以接受个人教育提升自我能力、履行社会职责、展开人际交往,并最终走向自我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

马克思指出,时间在本质上是人的积极存在。人的存在论成为马克思的时间观念能够生成的重要基点和核心。人的存在论是人学的一个重要性、基础性部分,它研究的存在究竟为何的问题。可以说,马克思正是围绕这一基点和核心构建其时间观念的。马克思的时间观念以人的存在论理论生成的核心,在该理论历史发展过程中,感性逐渐由人的感性直观发展成人的感性活动,即人的实践活动,深一步来看,从注重自我意识到重视人实践活动,这期间都显示出马克思的时间观念中已经具有了的意 识、强调着作用。它们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上都构建着的存在、完善甚至发展,规定着在时间中的存在状态,这也就意味着,正是基于人的存在论,马克思的时间观念才逐渐得到了生成。

马克思认为,时间是具体的自然界的主动形式。而马克思的时间观是与人紧密相连的。


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就体现在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我身心的内在关系中。自然界与人类的和谐共生的规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工业革命以来,由资本掌控的人类曾经因过度索取和破坏自然而被自然必然性惩罚,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2。人类在实践中逐渐体认自然与人类的内在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理念。这是人类在自然层面的深刻体认,是人的积极存在的确证和表现。但是,在实践中由于资本的本性很难突破人与自然的相互奴役和控制,只有扬弃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人的积极存在突出表现在人在时间中的自我超越的存在。人的存在是多样性的存在——不仅是为了物质的存在,更是为了精神的存在,即自我超越的存在。人的存在,不仅是个体的存在,而且是为了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由和解放而奋斗拼搏的整体存在,是彰显人的生命的长度和厚度的存在。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13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7页。

[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475页。 [3]牛顿:《自然哲学数学原理》,赵振江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7页。 [4]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53页。 [5]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53页。 [7]《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414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519页。

[9]胡敏中:《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时间观和社会时间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21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d0899aba0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be.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