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瞽者的暗示》启示》,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读《瞽者的暗示》启示
作者:张 正
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12期
《瞽者的暗示》是冯至先生早年诗歌中的一篇力作,它写得很短:黄昏以后了,/我在这深深的,深深的巷子里,/寻找我的遗失。//来了一个瞽者,/弹着哀怨的三弦,/向没有尽头的/暗森森的巷中走去!
这首诗写于1923年,那年冯至先生刚满十八岁。十八岁是浪漫的、激情燃烧的年岁,正是许多同龄人歌唱爱情、赞美生命的季节,然而,《瞽者的暗示》既没有激情,也不浪漫,反而有些许忧伤。
生命之十八岁,正是花好月圆的时候,能有什么如此沉甸、值得反复追寻的“遗失”呢?何况十八岁也并非是一个回忆的年龄,在这个年龄言说寻找过去,常常会被理解为“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把“寻找我的遗失”放置在“黄昏”、“在深深的巷子里”,又使得这青春的伤感似乎显得过于沉重,甚至有点暮气。
然而,当我们看到“一个瞽者,弹着哀怨的三弦,向没有尽头的,暗森森的巷中走去”时,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那份真正沉重。正是瞽者和他的三弦,使年轻的冯至看到了现实与未来之间某种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一个瞽者在黄昏中孤独地消失在暗森森的巷中,是否在暗示着美好青春之未来呢?如果青春之未来就是走向没有尽头黑暗之中,生命还有什么值得期望呢?诗句中的“深巷”是漫漫人生路的一种抽象与幻化。诗人在长巷中,遗失后的茫然中思索:思索未来、思索人生,可最终什么也不能明白,集于心间的疑问并没有得到解答。诗人看不到那暗森森的巷子的尽头,看不到幽深之外的明亮,只看到瞽者弹着哀怨的三弦琴,向深巷中走去……。诗人与“瞽者”的相遇,让他看到了生命的另一面,从瞽者身上找到自己,年轻的诗人跨越了亘古的时空,发现了生命的形上意味。因此,诗人的忧伤是真正生命意识的觉醒,而不是青春的伤感,更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什么是“生命意识的觉醒”?所谓生命意识的觉醒,就是撩起个体生命存在的摩耶面纱,窥见了生命的本相,个体生命由此不再津津于小我。“黄昏”、“深深的巷子”、“三弦”本来都是些具有中国古典美的意象,但是,这首小诗的整体意味却迥然不同于中国古典诗,其奥秘就在于其中有着“生命意识的觉醒”,正是这种“生命意识”在瞽者与寻觅者之间架起一座相通的桥梁,使年轻的冯至对生命有了自己更深的感悟与理解。这“生命意识的觉醒”,也使得这首小诗具有了现代审美意味,而一个寻觅者,一个瞽者等意象,以及“黑森森的”等修饰词,又赋予了小诗以更含蓄的象征性,加强了这种现代审美意味。
一般以为,中国现代诗歌追求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而冯至先生的诗歌中,受到过德国诗歌影响的《十四行诗》是这个创作倾向中的代表性作品。通过分析《瞽者的暗示》这首小诗,我们看到,早在二十年代初期,冯至先生没有留学德国之前,就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cca6e3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0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