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经典 每个人都是一本《红楼梦》——87版电视剧《红楼梦》观后感

2022-12-10 07:07:18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感悟经典 每个人都是一本《红楼梦》——87版电视剧《红楼梦》观后感》,欢迎阅读!
红楼梦,一本,观后感,感悟,电视剧
感悟经典 每个人都是一本《红楼梦》

——87版电视剧《红楼梦》观后感

由王扶林导演执导的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即使时过近三十年,依然观众如云,韵味十足。这部电视剧我是与原著同步欣赏的,不得不说受到了其强烈的心灵震撼,生了极大的灵魂共鸣,甚至不亚于原著。心有所感,付之以文才能铭记更久。论这篇文章是否有人看到,我还是希望能借此抒发一下看完这部经典巨著的感悟。

在这部电视剧之前,根据《红楼梦》摄制的电影、电视、黄梅戏等艺术作品已经多达十余部。而她却能脱颖而出,也证明了有很多的过人之处。我想首先就是演员。以陈晓旭、欧阳奋强、张莉为主的一系列表演者,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10版的《红楼梦》我在之前就看过,但没看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觉得演员缺乏那一种韵味。而第一次看87版就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他们的每一段台词,每一个动作,尤其是每一个眼神,都让人宛若置身红楼世界,将红楼之美感诠释的淋漓尽致。有人说陈晓旭的逝世是世界难以愈合的伤痛,的确,或许就是时代的原因。现在纷纷攘攘的市场经济社会已经很难再造就出八十年代那样纯粹的人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演员都并非专业出身,能被导演选中,也说明了他们具有与生俱来的气质。而这些气质,绝非美貌和表演技巧所能替代的。有时候时间就是这么无情,它带走的,谁也留不下。我们只能从影视作品中寻找当年的痕迹,所以,这是87版《红楼梦》最珍贵之处,也是她广受现在的人喜爱的重要原因。我并不是说市场经济就不能出好的作品,但是,像《红楼梦》这样的古典美感,可能已经成为了那个年代的专利。

除了演员,配乐更是脍炙人口,传唱不衰。当听到《葬花吟》时,我想不管是多么铁石心肠的人都忍不住想落泪。凄婉的旋律,仿佛在诉说心中的愁怨,如同预示将来的悲剧;《题帕三绝》用同样的曲调演绎三首诗,余音绕梁,各有千秋;《枉凝眉》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了原著第五回说的“竟能销魂醉魄”只要听过一遍,就回荡在心中再也无法忘却。作曲家王立平真的是读懂了红楼,才能写出如此登峰造极的绝妙华章。王立平水平极高,但还有一个人水平更高,他就是导演王扶林。就拿《枉凝眉》来说,这首曲子的旋律早在第二集就出现过,而真正配上词是在很多集以后。当我们正沉醉于曲子的优美时,忽然发现它还能配上歌词唱出来,而且恰恰是曹雪芹原作的词,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给观众惊喜,这就是其高明之处。刹那间,词、曲、意三者融为一体,仿佛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接,这种审美的享受,才是能真正进入人心的。

还有一点,无论是初读红楼,还是深入研究上至专家学者,下至网友平民,都最喜欢谈论的,就是对原著八十回以后的修改了。电视剧中的后7集,并没有沿用高鹗的续作,而是由周汝昌、曹禺等当时的红学家重新构建。这在《红楼梦》的拍摄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创举,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对其勇气与魄力表示赞赏。而且,还是有许多成功之处,比如香菱之死(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凤姐失势(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贾府败落(好了歌注)等处原著都有伏笔,按照电视剧的情节确实更能让人信服。然而,还有一些地方,个人


认为有些欠妥,也许是我研究不深所致,这里就简要列出,敬待指教:

感觉颠覆最大的就是袭人了。我是挺欣赏袭人这个人物形象的,不仅因为她真心实意的对宝玉好,关心、劝谏宝玉,更因为她是宝黛爱情为数不多的支持者(以高鹗续作为准)。在她听闻宝玉的婚事时,甚至哭着与王夫人陈明利害,即使她知道如果宝玉娶了宝钗自己的压力会减轻很多,因为她是最懂宝玉心思的,对婚事的后果也有所预料。虽然她是大丫鬟,又是王夫人的亲信,但能在这种情形下,冒着极大的风险挺身而出,确实需要不小的勇气。而且也一度引起贾府上层的考虑。然而,在电视剧中,袭人的形象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别的不说,在宝玉婚事的问题上,她甚至还献了一条“毒计”——请示贵妃娘娘。试想,元春自然是支持二宝联姻的,以其地位贾府上下也绝对不会有人反对,包括贾母。竟成为葬送宝玉爱情的决定性人物,这一点让人不禁愕然。有关袭人的品性的问题,网络上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歇过,但主流还是认可袭人的,甚至有解读袭人是宝玉愿意“同死同归”的。而且,“告密”一事纯属空穴来风,那些所谓的“声讨者”们也是肤浅的想证明自己道德的清高。电视剧做如此大的改动,对袭人似乎是不公平的。

无独有偶,这种善恶黑白形象的颠换,还发生在贾芸身上。这样一个因为管理花草的小利都不惜贿赂贾琏和凤姐的人,竟然最后关头成了贾府的大救星,且前面没有任何伏笔,这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在对于黛玉之死的具体细节,由于原著已轶,我们只能从书中寻找暗示,这也成为了《红楼梦》的魅力所在。但不得不说,高鹗续作中的“调包计”,黛玉在宝玉成姻之夜芳魂离世,还是有一定可读性的,不然也不会流传那么多年,孺皆知。虽然与前文铺垫有些出入,但单看其故事情节,也足以让人落泪。电视剧中,黛玉早在宝玉的大喜良宵之前就焚稿断痴情,泪尽而终。悲剧美感就降低很多。如果让我来选择,要么根据前文的预示,将红学主流认为的“玉带林中挂”呈现给观众;要么就重塑经典,还原“一边在结婚,一边在断魂”的剧情。不知道导演这么表现的用意何在。

此外,在故事的结局上,电视剧的悲剧色彩更是很大程度上远超原著。原著中宝玉贾兰科举考中进士,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固然是有失偏颇,落入俗套。这或许与高鹗的个人经历与思想境界有关,也是后四十回被世人广为诟病的原因之一。但是,谁又能说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局呢?经历了黛玉的生离死别之后,们已经充分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与无奈。如果按照原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收尾,我想自己也不会陷得那么深了(后文会提到)。然而,电视剧中似乎将这最后一点希望也浇灭了,一位位红楼女子亡的亡,散的散,甚至堕入烟花柳巷(对于宝钗结局也是个疑点,原著和电视剧中虽然提到薛家穷了,但并未像史府和贾府那样犯事而被摧毁,不可能对宝钗的流离视而不见)。黛玉作为红楼梦的主角,一向被认为是最可歌可泣的人物,然而按照剧情,似乎她的命运还是最好的,起码将生命停留在了最美的时刻,“质本洁来还洁去”,那比其他人物不知要好多少。那官府人马打碎的,哪里只是一盏玻璃绣球灯,那分明是观众们的心啊!我不得不再次佩服导演功力之深厚,正是这种极度绝望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的读懂《红楼梦》当然,这个结局一定是经过红学专家深入研究后认可的,而非为了营造悲剧效果刻意捏造。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总体来说,这部电视剧的改动还是成为了我们心中的经典。虽然我没读过周汝昌等大师的著作,但能肯定他们为红学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而将其拍成电视剧,也让社会各界人士看见了一个不一样的《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cc59d4d67ec102de3bd891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