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思念寄故人——读《夜雨寄北》(杨和平)》,欢迎阅读!
思念寄故人——读《夜雨寄北》(杨和平)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研读这首诗歌我们探究两个问题。一是诗歌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念之情。二是作者要将这种思念寄给什么样的故人。这是什么样的思念。㈠这是“未有期”的思念。诗人以对方视角写相思之情。“君”未必有信寄来询问归期,但诗人却以“君问归期”开始,假设对方迫切盼望“我”归去,“我”却无奈的回答说“未有期”。这一问一答,一个“询问归期”,一个“不知归期”,将两地的空间间隔和时间跳跃有效地联系在一起,写出思念之深切之绵长。㈡这是“涨秋池”般的思念。诗歌的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用写景暗示思念之情。巴山,秋夜,大雨倾盆,涨满秋池。在这样的夜晚,诗人独处一室,想着远方之“君”,倍感孤独。这份思念,就像涨满秋池的水一样,就要漫出秋池,泛滥成灾了。这个“涨”字,不仅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滂沱,也写出了诗人思念之情的澎湃。㈢这是“期盼团聚”的思念。“未有期”写思念之绵长,“涨秋池”写思念之深沉,但这还不能写出思念的热切和迫切。诗歌的后两句,诗人用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来表达思念的热切和相见的迫切,“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才能够与君在西窗下一起剪烛长谈,说起“我”独居巴山时面对夜雨的情景呢?“何当”的发问,写出相见的迫切。前后两处“巴山夜雨”,一实一虚,再次将空间的间隔和时间的跳跃联系起来,用相见的迫切写思念的深切。这份思念,像涨满秋池的巴山夜雨一样滂沱,不知归期何在,只能想象着我们相见时促膝长谈的幸福罢了。寄给什么样的故人。诗人写如此绵长、深切的思念,是要寄给谁呢?诗歌中的“君”是指何人?这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寄给诗人的妻子,“君”即指妻子。《万首唐人绝句》题作《夜雨寄内》,“内”是指内人、妻子。另一种说法是寄给“眷属或友人”。所以,自《唐诗三百首》以来诗题便改为《夜雨寄北》。两种说法各有合理的解释,我们不在这里赘述。其实,作者的这份思念究竟寄给谁,这对于我们理解这首诗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理解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念。重要的是,我们还要明白,诗无达诂,理解诗歌,读者可以有自己切身的理解和体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君”指谁,诗人的思念寄给谁,也就不重要了,我们可以“拿来”,寄给我们想要寄给的“君”。2013年11月26日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cc3393887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