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王安石

2022-04-12 03:11:2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登飞来峰王安石》,欢迎阅读!
飞来峰,王安石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1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2,自緣3身在最高層。



作者簡介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字介甫,北宋撫州臨川(今江西省臨川市)人。他是著名政治家,宋神宗熙寧年間兩任宰相,推行新法,改革政治。晚年退居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半山園。在文學方面,他也很有成就,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立意高遠,中心明確,議論透闢。他前期的詩歌多指陳現實,有感而發,語言激烈尖銳;晚年轉寫山水風光,更注重字句的推敲錘煉,又喜歡用冷僻的典故。這些風格,一方面繼承了唐代韓愈的奇險怪僻,另一方面亦影響了後來宋詩的發展。

背景資料

飛來峰在杭州西湖西,與靈隱寺隔溪相對,高一百六十八米。相傳東晉時,印度僧人慧理曾說此山很像天竺國的靈駑山,不知何以飛到中國來,人們便稱之為飛來峰。

王安石這首詩所寫的,是不下是杭州的飛來峰,歷來都有人提出疑問。有人指出杭州的飛來峰無塔,和詩的內容下吻合。王安石所寫的,可能是飛來峰後不遠的北高峰。明清人引此詩,有題作《詠北高峰》的。北高峰海拔三百餘米,登高望遠,可以見到錢塘江。此外,亦有人認為飛來峰其實是飛來山之誤。飛來山在浙江紹興城南,其上有應天塔。

無論王安石登的是哪一座山,他都是藉登高望遠,表達他高瞻遠矚的胸懷。王安石在1050年任浙江鄞縣知縣期滿,回故鄉江西臨川,途經江南時,登臨飛來峰,有感而發,寫下這首七絕。王安石到鄞縣就職後,進行了一些改革,具有積極的實幹精神,受到百姓的歡迎,卻遭到守舊官吏們的阻撓反對。但此時王安石卻是不畏人言,敢於革新,《登飛來峰》就是這種豪情的反映。

賞析重點

這首詩是詩人三十來歲時的作品,寫他登飛來峰時的所見所感。

詩人登上飛來峰上的千尋塔,雞鳴時看見紅日冉冉升起;詩人遙望遠方,並不擔心視線被白雲遮擋,因為自己正站在塔的最高處。

本詩的前兩句,寫飛來峰和千尋塔的概貌。飛來峰原來就高峻陡險,且在這高高的峰顛上還有千尋高塔,詩人所處位置之高自可想而知了。通過誇張的手法,顯現高遠開闊的眼界。山高、塔高,所見則遠,不僅水光瀲溢的西湖可以盡收眼底,滔滔入海的錢塘江也隱約可見。由錢塘江入海,又自然地聯想到海上日出的宏偉景象。詩人沒有親眼看見,所以用「聞說」。雞鳴日出本是從前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但在古人的詩歌中往往帶有神話的色彩。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李白說:「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在《天台》一詩中,孟浩然更說:「雞鳴見日出,常與仙人會。」王安石登高遠眺,自然想起了古人關於海日天雞的詩句,引出美妙的遐想。

第三、四句表現了詩人由登臨的歡愉心情,進一步生出積極奮鬥的雄心壯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經世濟民的才華。「身在最高層」,浮雲已是飄游腳下之物,自然不能阻礙他的視線;心在最高層,則小人瑣碎紛雜的閒言,亦自然不能擾亂他的改革方向。由此可以看出這位年青政治家的抱負和自信。古人常用「浮雲蔽日」表達自己政治見解不被皇帝採納,反受小人的陷害。而王安石的詩卻是胸懷豪壯,表達出不怕艱難,勇往直前的堅定立場和信心。

《登飛來峰》把眼前的景物、自己的感受和前人的詩句,交織在一起,抒發了自己報國的情懷,施展抱負的決心,意旨深遠。「浮雲」一語,故然可以專指當時王安石所處的政治環境,但亦可以看作生活道路上的障礙,還可以比喻一切蒙蔽真理的事物。詩人在這首詩帶出的,是富有哲理的主題。



1

千尋:古代八尺為尋。千尋極言其高,是誇張的說法。 2

不畏浮雲遮望眼:古人常用「浮雲蔽日」來比喻奸臣進讒言蒙蔽皇帝、陷害賢臣,王安石偏唱反調,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遠,不怕譏評。 3

自緣:由於、因為。


想一想 1. 當你站在太平山頂,你多會向上看、平視,還是向下看?為甚麼?從不同的角度,你看到的

景物有甚麼不同?試說說當時的感受。 2. 你欣賞王安石的自信和勇氣嗎?為甚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c72b97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