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中国人口问题》,欢迎阅读!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中国人口问题
摘要:人口总量世界第一,曾经是我们国家在国际上最值得骄傲的要素。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多年里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同时也正因为人口众多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人口基本情况是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严重、受教育程度不高、地区分布不平衡、性别失调等,正是这些特质造成我们国家目前的发展存在一系列问题:城市化不高、人民收入水平低、贫富差距大等。在这些直接后果的基础上又间接造成各种社会矛盾突出、社会诚信缺乏、公共机构公信力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今天,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阻碍。
关键词:老龄化、受教育程度不高、地区分布不平衡
一背景
——从中国实际情况分析
老龄化情况:从人口年龄方面,数据显示,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1.91个百分点。这充分表明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速度进一步加快。
受教育情况:在人口教育程度方面,与2000年人口普查时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 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 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从人口分布来看:我国人口分布也具有明显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 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 开发早的地区多,开发迟的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 交通不便的地区少。我国人口分布一般东部沿海地区多,西部内陆地区少,地理上主要以黑龙江漠河与云南腾冲连线为分界线,东南多,西北少,东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43%,而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4%左右,西北地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57%,人口却只占全国人口的6%左右,即有由东南到西北方向随海高度的增加人口密度呈阶梯递减的趋势,而这种趋势还正在加强。
二我国人口存在的问题 1)老龄化
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已经行走了30多年。经济水平的发展使得人口死亡率下降,然而出生率却没有降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已经进一步加快。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社会福利问题的凸显。大量的退休人民需要国家及时调整、制定合适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然而当下还面临着很大的通胀压力、失业问题。所以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尤为重要。除了基本养老金制度的完善,中国的全职社区医生需求人数还是很大的。中国真切地需要以社区为基本单位进行社区医疗系统的建设,而不是虚幻的空壳子。
正如老师上课所讲以及电视新闻中所见:当下有许多孤身在家的“空巢老人”。
他们的子女背井离乡,留在了机会与竞争更大的大城市中打工或者发展自己的事业。而他们的父母不论是由于不想离开呆了一辈子的家乡,还是子女在城市的发展情况并不稳定没法赡养好老人,总之他们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只能依靠自己、亲戚或是邻居来帮助自己。这些还只是平常的偶然生活问题,其实最难解决的是他们内心中日复一日的寂寞与孤独感。每位老人在自己的晚年其实都很想过合家团圆的生活,这便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当他们的精神没有了寄托,生活就失去了太多的颜色。
由诺特斯坦的人口过渡理论以及一些学者的共同总结发展可知:中国现在更像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过渡阶段。学习了马尔萨斯以及新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后,我们知道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属于“积极抑制”确实很有效的抑制了人口的出生率。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中国仍需要另一种方式——“道德抑制”。只有当人口素质上升,采用科学的方法节制生育,宣扬这些办法符合人性道德原则才能平稳人口出生率,完成人口类型的过渡。
2)受教育程度不高
中国的农村人口还是占绝大多数,然而农村的经济发展却落后于城市。教育水平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情况有着紧密联系。在基础设施较不完备、师资水平较落后的农村地区,教育的总体水平肯定较城市有一些落后。这就导致我国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总体水平还是有限。另一方面,“大学教育产业化”使得中国本科生的实践能力、整体素质都在整体下滑,每年大学毕业生都在经受社会严峻的考验。然而在当今我国正面临不可避免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初期丰富的劳动力优势正在慢慢缩小,我们的产业更多地需要具备高素质高知识型人才来发展第二、第三产业。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结构性失业以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3)地区分布不平衡
中国人口问题的成因有许多影响因素——历史文化原因、政治方面原因、人口惯性。
我国人口呈现东多西少;平原和盆地多而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等特点。这是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形成的。由于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条件更有利于人的生活,所以人口多集中于这些地区。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惯性原因,人口规模和结构对后来人口过程会有影响。至今,如果按桑德巴关于人口类型的分类,我国的人口类型尚不属于减少型,而处于总量增加的过程中。占中国更多数的农村人口仍会以一定速度增加。人口密度大的地方人口数将会继续“领先”于人口密度低的地方。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耕文化崇尚大家庭制度,有多子女偏好,这使得我国有浓厚的多子女生育文化。故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虽然政府提倡计划生育但超生现象仍然有存在。按地区分类,人口的城乡分布呈现农村多,城市少的格局。从人口的城乡分布来看,201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人,占50.32%。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表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已经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趋势,这是我们这十年来值得骄傲的地方。
三解决方法之我见 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必须制定一套适用于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和教育
发展与改革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1) 控制人口数量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有效地控制了中国的人口。然而这一政策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在农村实行过程中的一些阻碍。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教育和相关制度的配套措施的落实。
2) 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影响着民族的发展和国际竞争,也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的过程中,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和文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教育和卫生政策,提高农村人的文化与身体素质。
3) 大力发展经济
用大力发展经济来创造更多的劳动岗位,并且能够培养出新一代知识、技术型人才,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带动总体经济水平的提升。经济水平的提升就可以反作用于教育的发展,形成良性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c38b2a7770bf78a652954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