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历史典故:晋祠圣母殿》,欢迎阅读!
历史典故:晋祠圣母殿
圣母殿堂遗宋风,仕女塑像成一绝。
晋祠有三绝:周柏、难老泉和侍女像。沿着中轴线走到悬瓮山麓,以圣母殿为中心,右有周柏,左有难老泉。在晋祠里生长了3000多年的周柏,树高10余米,侧身向南倾倚,苍翠的枝叶,披露在圣母殿屋顶上。树干与地面约成45度角,圣母殿傍一名为“撑天柏”的柏树支撑着它的躯干。这两棵相依为命的柏树,活像一对慈祥的老人,像我们诉说着圣母殿的一切。
比起周柏,圣母殿要年轻得多,起码万一千多年,它是宋代的建筑物。
前面已经说过,宋朝对晋阳城且很且怕,一怒之下,火烧之,水淹之,使千年古城夷为平地。但是他们为什么又要在晋祠大兴土木呢?原来,晋阳古城毁灭了,但它作为北方军事重镇的战略地位并未消失。宋朝摧毁了古城后,又在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派遣潘美在流民繁集的汾东唐明镇扩建阳曲县,成为后代太原城的雏形。同时,为了平息民怨,招揽人心,在晋祠进行了修复扩建。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1032年)又追封了“汾东王”,并在祠内西隅为了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伟的圣母殿。
邑姜何许人也?原来他是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皇后,成王和叔虞之母。历史上,他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妇女,为周武王所列十位治国之臣中唯一的一位女性。周武王曾夸奖她“贤于内治,明胎教之道。”宋朝为她的立像建殿,是为祈祷求雨。古书《太原县志》记载着:“晋源神祠在晋祠,祀叔虞之母邑姜宋天圣间建,熙宁中以祷雨应,加号昭济圣母。”宋人祷雨,祭品就陈设在圣母殿的东面献殿里,献殿与圣母殿间有著名的鱼沼飞梁连接。古人对水塘的命名,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上架十字星板桥,名曰飞梁。鱼沼飞梁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有记载。1953年,翻修时发现飞梁和圣母殿相互连接,并有小八角石柱和复合式莲瓣柱础,颇有北魏遗风。但除此之外,整个飞梁都是宋代遗物,与圣母殿同时建造。
圣母殿在宋初曾有两次遭到地震,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有进行了重修,今天我们看到的圣母殿虽然有一些宋代以后的建筑物件,但是大部分都是宋代翻修时的古建筑物。而殿前那八根木雕盘龙廊柱还是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太原府人吕志等所献的呢!它是我国现存木雕蟠龙的最早实例。
当我们站在这古朴雄浑的大殿前方,面对殿前的廊柱上那八条升腾欲飞的木雕蟠龙时,我们不能不赞叹古人的鬼斧神工。正是宋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这一殿堂构造以及殿里栩栩如生的侍女彩塑,使圣母殿成为晋祠的主体建筑。
圣母殿重檐歇山式,坐西朝东,南北宽7间,东西深六间。平面近方形。殿身四周围廊,殿高19.5米,全殿的营造体现了宋辽建筑的特点,首先,圣母殿采用了“减柱造法”,即在建筑物的平面上减去若干根柱子。柱子减去多少域面积的大小成正比圣母殿内外共减去16根柱子。殿内无一明柱,整个屋顶完全有山墙内的暗柱和廊柱支撑。使前廊和内殿十分宽敞。其次,圣母殿的四周檐柱都有“侧脚”,侧脚是松辽建筑的特点。宋崇宁二年(1103年)公布的李诚《营造法式》中规定:“凡立柱并令柱首微收向内,柱脚微出向外,谓之“侧脚”。每屋正面的随柱之长,每一尺即侧脚一分;若侧面柱长一尺,侧脚八里;至角柱其柱首相向,各依本法。若长短不定,随此加减。”这就是我们今天参观的圣母殿,它不仅给人一种曲线美感,而且还有建筑力学上的道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bf820465b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