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学随笔:发挥动手操作在计算中的作用》,欢迎阅读!
教学随笔:发挥动手操作在计算中的作用
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而只能在动作中思考。这种直观动作思维也被称作“用手思维”。在各种阶段,总有不少学习需要借助实际操作。正如一些心理学家所指出,这些“用手思维”的形势并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形式的发展而消失。在计算中,有许多计算的内涵也需要通过动手操作来做出更好的诠释。 1.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计算规律。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为解决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难点。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归纳。
先出示操作题:11根小棒,()根一堆,可分()堆,还剩()根。 学生通过摆一摆,想一想得出如下结果: 2根一堆,可分5堆,还剩1根; 3根一堆,可分3堆,还剩2根; 4根一堆,可分2堆,还剩3根; 5根一堆,可分2堆,还剩1根; 6根一堆,可分1堆,还剩5根; ……
还有的学生经过操作,得出类似以下的结果: 2根一堆,可分4堆,还剩3根。
学生一提出,其它学生马上反对:“这样分不对!”可那位学生说:“老师又没规定分成几堆?”“几堆是没说,可你余下的3根还可以再分一堆。”“余下的根数一定要比每堆的根数少,这样就不能再分了。” 经过大家的操作与争论,摆错的学生再次通过摆一摆,想一想,明确了余数要比除数少的道理。 2.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
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教师创设了将49支铅笔平均分
给4个小朋友的问题情景,学生通过分铅笔的操作活动,使之感受到第一次分4捆,每人分到的1捆,表示1个10,余下的9根继续分,每人分到2根余1根,合起来就是每人分到12根余1根。在后继的几个情景中,学生利用操作活动分别获得了51÷4、67÷3的计算结果。在这些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中,其实就隐含了除法的算理:用十位上的几十去除,得到的是几个十,商应该商在十位上;十位上余下的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去除,得到的是几个一,商应该商在个位上。以往我们在教学除法计算的时候,都忽略了这种操作过程,学生只是模仿对算理并不真正理解,因此也就造成学生对计算学习的厌倦。 再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探究进位加法的算理是一个难点。上课的开始学生通过情境、问题,列出了相应的算式:8+5。有学生马上汇报出了答案:老师,8+5=13。我说:你的本领可真大!还有多少小朋友也知道结果?知道的小朋友想办法去验证一下你的结果是否正确;不知道的小朋友可以借助学具帮助我们进行计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用学具分别表示8和5,按照各自不同的思路进行操作,在操作活动过程中理解算法。汇报时我尽量让学生叙述、补充,收集各种信息,展示多种算法,明白各种算法算理。并选择优化算法,提高计算能力。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beedc8fc8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