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诗歌

2022-09-07 09:10: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诗歌,诗歌》,欢迎阅读!
诗歌
浅谈诗歌教学的歌境意义

前不久,参加邻校“古诗文有效教学”示范课活动,授课的诗文内容是“”,老师(简述教学过程---

这种教学方法叫“歌境再现”,用轻巧的和唱方法,迅速把学生们带入诗歌情景中,再通过情景催生意境,增强学生的诗歌领悟、识记、理解、品鉴能力,从而达到授一知众、教学相长的效果。同时,这教学方法有效改进了学生们理解不一,参差不齐等问题,整个教学活动也严谨有序,生动活泼,让学生们学完之后意犹未尽,老师们听完之后,深受启发,尤其是,情境教学的效果,偏诗缺歌的教学实践差距和今后诗文教学的改进方向顷刻间明朗开来。

众知,大部分老师在平日里的古诗歌教学中缺少的就是“歌境再现”,因为淡了一些意境,薄了一份情感,整个课堂呆板僵硬,与其余课文教学并无二样,学生们学完后,也同样少了一份理解,弱了一份记忆。究其原因,是意境理解不透,意境传授不够。

为什么这么说呢?诗歌诗歌,是诗文与歌谣融合文化瑰宝,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之所以流传千年,不完全靠的是文字记载,而是共同的生


活方式,共同的劳动感受,共同的情感宣泄,而一代代相传,直到文字产生之后,这些才正式被记录下来,如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歌唱结绳时代前中后期原始打猎的英武,类似的唱腔在结绳时代很多;另如,《涂山氏女之歌》:“候人兮猗。”记录了中国原始歌唱中第一首情歌。所以,早在远古时代,虽然还没有产生文字,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直至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发展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阶段。

同时,乐之美与诗歌之美具有互通性 。《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再如,“琴歌”是吟唱的,作为古希腊抒情诗中成就最高的诗体,它就是一种伴随着音乐的歌曲类诗体;“圣经诗歌”是吟唱的,唱诗班带着动人的故事和对上帝的赞美与敬畏,跨越了滔滔的历史洪流;《诗经》是吟唱的,正所谓“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汉乐府是吟唱的,两汉乐府本就是音乐管理机构,许多民间歌谣也正是通过在乐府演唱,才得以流传下来;词是吟唱的,每一个词牌固定有一种曲调。由此可知,乐之美不但与诗歌之美互


通,更为重要的是,诗歌之美必须通过乐之美衬境,才能全面展示出来。

语文课中,诗歌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诗歌的朗诵、感知、体悟和理解,领悟诗的意象内涵和艺术魅力之所在,培养学生读诗、品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诗歌本身的抽象性,学生总是很难体会到诗歌的美感,以至于诗歌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之一。 因此,在诗歌教学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会:分析多了,不仅学生入坠五里云雾,诗歌本身也支离破碎,美感不再;分析少了,学生浅尝辄止,难以体会诗歌的神韵。在这些年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音乐这一教学工具,用音乐来代替心中那些无法言说的感触,用音乐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让音乐入枯燥的课堂,激发学生走进诗歌的兴趣。即充分借用“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的技巧,效果十分明显。一方面,用音乐布置背景,提高朗读效果 诗歌本身有一种声韵之美、情感之美,把握诗歌音乐美的最好方法就是“吟诵涵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becd13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