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张学良口述历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张学良口述历史》读书笔记
《张学良口述历史》由史学名家唐德刚教授撰写,以张学良的自述为主,以唐德刚论张学良的数万文字为辅,更好地弥补了以往各种图书的错谬与不足,又兼有唐德刚的论说精辟。一边是研究对象的“自白”,一边是研究者的“审视”,两相对照着看,使得这段历史变得更为真切和生动。
从课外历史书中学到的内容仅仅了解到张学良是东北人,在历史上留下的“西安事变”是震惊中外的,他的父亲是张作霖,北洋军阀,被日军炸死。读过这本书,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富有正义感的爱国男儿。第一章讲述了其父张作霖的发家史,之前只知道张作霖是北洋军阀的首领,从没有想过他是白手起家还是继承家业,得知大帅本事很苦很穷的农家孩子,靠运气和才智一步一步的成为东北叱咤风云的人物时,心里对他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以前也知道张学良是张作霖的儿子,因此理所当然的认为他一开始就被其父选为接班人,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原来,一开始其父是想把他造就成一个文人, “他教了我一年多,不到两年,就跟我父亲说,他说你不要你儿子读书了,他不是读书的料,不是一个坐屋里念书的人”[2],甚至当他说要上军校的时候,他父亲还是反对的, “你要上讲武堂?你别给我丢人了,你去了几天干不了,再出来?父亲是讲武堂的堂长,他就怕我丢人。”[3]张学良年轻气盛,当然受不了父亲的质疑,信誓旦旦的保证自己绝对可以顺利毕业,他说到也做到了,在学期间每次都还考第一,也可谓是学校的风云人物。
第三章讲述了少帅张学良的风流历史,第四、第五、第六章则讲述了张学良带兵期间发生的事情,从这些记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烽烟四起的年代,战事之频繁,生活之艰苦,深深感受到现在和平年代的繁华是多么值得珍惜。我从未去过东北,接触到的资料中记载的都是东北的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在这本书中则更是记载了东北物资的富饶,最出名的莫过于鱼和人参,“在松花江里的鱼呀,他们讲,小的呀,都要有一两百斤”[4]、“这个鱼是没法让看,光把鱼脑袋给她抬过来,搁个大篓筐,两个人就抬着,就看了这么个鱼头”[5]这么大的鱼我在现实中是从来没有见过,放在现在,这么大的鱼肯定要上新闻的头版头条了。讲到东北人参,我们只知道它是极品的补药,特别珍贵,却不曾知道挖人参是如此之不易,书中写到挖人参的人常常就冻死在山里头了。
最受关注的莫过于“西安事变”,在讲到他与蒋先生的冲突时,他说道,他们的冲突只有两句话 “他是要‘安内攘外’,是要‘攘外’”[6]。在学生运动的时候,蒋先生说要用机关枪打,“我说机关枪不去打日本人,怎么能打学生?”[7]张学良的爱国情怀由此可见一斑。但是西安事变的具体原因书中却并未提及,是否是因为当时
张学良被幽禁放出来没多久,出于政治上的原意,故意选择回避呢?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了西安事变当时的一些客观原因。红军对东北军的打击,使张学良感到继续“剿共”毫无出路;蒋介石一向利用“剿共”来消灭杂牌军,使张学良逐渐觉醒;东北军士兵要求打回老家去的强烈愿望影响张学良的转变;共产党政策的积极影响,促使张学良放弃“剿共”转向抗日。
西安事变后,为什么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解决截然不同呢?张学良被蒋介石带到台湾继续幽禁,而杨虎城责备杀害,从书中能看出来的原因有:张学良的妻子是宋老太太的干女儿,也就是说,张学良的夫人和蒋介石的夫人是干姐妹,两人还有一定的亲戚关系;另外,张学良是当时的少帅,是国民政府中的第二号重权人物,他对蒋介石成为一个名义上统一中国有着重大的作用。
外编部分记录的是唐德刚论张学良,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下的张学良。在书中每次出现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时,作者都会加注,对其做简短的交代,让我们读起来更加连贯,这也是我们在做口述历史时值得学习的地方。
读完这本书,发现一些影响口述历史真实性的因素。第一、口述者与所谈事情的亲密程度[8],例如书中讲到的张学良谈他和蒋介石的关系要比谈张作霖和孙中山的交往可信;他谈和蒋士云的感情纠葛,要比他谈顾维钧的婚外风波可信。第二、口述者的记忆,从这本书来看,张学良的记忆是有选择的,记忆性错误也有规律可寻。例如心灵受到创伤的事情,张作霖被炸、枪毙杨常、九一八不抵抗问题、幽禁期间发生的大事等,他记得清清楚楚。记忆上错误最多的是对时间的记忆,他自己也说,他没有时间概念。第三、口述者所处的政治环境,如张学良在1989年至1991年,刚刚获得自由,但仍然生活在被政治管束54年的阴影里,口述内容大多在谈九一八事变之前的家事、童年之事,被问到九一八以后的事情时,也只是谈一些与政治无关的闲事。1992年,他准备离开台湾,才逐渐谈论西安事变、与共产党的关系等问题,对历史及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常有激烈言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b6e03f43169a4517623a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