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华应龙特级教师——读书成就了我》,欢迎阅读!
华应龙特级教师: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贵勇
编者按:爱读书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名师一定爱读书、会读书,成就其独特的个性与气质的,其实正是深厚的读书底蕴。那么,名师都读哪些书?他们有着怎样的阅读习惯?他们如何从阅读中汲取教育教学经验?从本期开始,本刊推出“名师读书”专版,听名师讲述他们的读书故事、读书心得,一窥名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华应龙简介:江苏南通人,特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专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先后参加了“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工作。
读书、思考、教学、读书……华应龙的专业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读书。因为爱读书,他迅速成长为当地为数不多的特级教师;因为爱思考,他从县城来到北京,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因为爱教学,他成为名师,并继续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上完这节课,我们是不是感觉到学了数学就应该去应用呢……”凡是听过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课的人,都钦佩他融数学于生活、于游戏的能力,惊讶于他在让孩子动手玩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爱上数学,并感受到数字与图形背后的学科魅力。
这是名师难以让人效仿的独特之处,更是一种教育本领、教育艺术。而成就华应龙这种独特的,不能不从他早年的读书生活谈起。 一、最难忘窗台上被风呼啦啦吹起的购书单
华应龙爱买书,每月必去一次西单图书大厦,捧书而归,在办公室慢慢细读。出差在外,一定要逛书店。
家徒四壁,八面来风。回忆起小时候的家庭状况,华应龙如此形容。
困窘的经济环境,并没有影响华应龙成为一名好学生。小学二年级时,他偶然得到了一本没有封面和封底的《十万个为什么》,并很快被书中的智慧所吸引。那些源自日常生活的提问及背后原因的解答,让华应龙大开眼界,受《十万个为什么》的启蒙,他养成了凡事喜欢刨根问底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延伸到他的课堂上。
直到今天,他依然会在每节课前,不断反问自己:为什么要教,为什么这样教,一定是这样吗?因为不断的追问,他的课有思想,有创新,有文化,上得学生疯狂,同行热议。“华粉”、“龙须”成千上万。
爱看书,也爱买书。在乡村教学时,他最难忘的一幕,就是窗台上一块镇纸压着一摞用于购书的汇款单,透过来的烈风将之呼啦啦吹起。那种情景,让他想起那句“春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让他的内心充实而温暖。
而今,华应龙仍然爱买书,每月必去一次西单图书大厦,每次都要花掉三五百。捧书而归,在办公室慢慢细读。出差在外,他不逛公园,但一定要逛新华书店。多年来,工资很大一部分用在买书上。搬家北京时,卡车上可谓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近8000本搬下车,引得街坊小孩子好奇地问:“叔叔,你家是卖书的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繁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华应龙放弃了打篮球,放弃了其他娱乐,唯独读书一直坚持着。他没有买车,每天上下班的路上,他都会从口袋里拿出一本书翻看。那本装在书包里的小开本《老子》,已经被翻得卷了页。每页的空白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感悟。
1
“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阅读的厚度上。”华应龙说,对一本书阅读厚度的不同,往往影响对教学教育问题的理解。读书得间,得意而忘言,才是真正的读懂、读透。读书破万卷,关键在于一个破字。而读“破”,就是反复阅读,细心品味。
遇到好文章,华应龙一般都读上三四遍,一读内容,二读结构,三读气度。他喜欢周国平、吴非等人的文章,有种沉甸甸的厚重感。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读书分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华应龙眼里的读书,既是职业的,也是嗜好的,两者浑然一体,是一种生活,“这辈子怕是改不掉了”。 二、你认为数学无趣,是因为你站在数学花园的外面
数学课上讲述的华罗庚和侯宝林之间的轶事,其实是华应龙在汽车站捡到的一张旧报纸上读到的。
荷兰数学家弗雷登塔尔说过,任何一个其他的教育领域都不像数学那样,在无用处的目的与无目的的用处之间,有着如此之大的距离。
这种学科特性让有些人误以为,小学数学就是简单的计算,很好教。在华应龙眼里,数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让数学从外在“冰冷的美丽”转化为学生内在“火热的思考”,就像王兴斋在《乐学歌》所说的: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
而无论是“角的度量”、“我会用计算器吗”,还是“孙子定理”、“百分数的认识”,华应龙的课给人的印象,总是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很有趣、很好玩。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一次,华应龙读完一本名为《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的书,颇受启发。这本书独创性地给出了包括极限思维、多米诺思维、偏移思维、扩散思维在内的一整套思维法则。受之影响,他试着打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定式,经常跳出问题看问题,如在教室后面架上摄像机,听听自己的课,如珍视学生所犯的错误,从那些哪怕微小的错误中寻找教育契机。正是这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才有了课堂上精彩不断的生成。
“高妙的课堂设计不是教师凭空想象的,而是时时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将生活资源为我所用,积极实施于教学的结果。”在华应龙看来,开发生活资源的功力,显然就是从持久的阅读和思考中获得的。在讲“四舍五入取近似值”一课时,他讲了数学家华罗庚和相声大师侯宝林之间的一段轶事。熟悉的人物加上生动的故事,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教学效果特别好。而这段轶事其实是华应龙1997年在海安县汽车站捡到的一张旧报上看到的。
认识朋友靠缘分,遇到好书、好文章也靠缘分。这是华应龙总结出的又一条规律。 读书求知,这种人们的惯常看法华应龙有些不以为然。他认为,读书是为了求不知。只有读到不知,才说明阅读有了效果。带着这种求不知的心态,他力求在课堂上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例如,“我会用计算器吗”一课,教科书是从按键介绍开始,5岁的孩子都会,学生也认为没什么好讲的。为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知,华应龙别出心裁地出了3道题,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未知。这应了华罗庚的那句话:“你认为数学无趣,是因为你站在花园外面。”
四、持续的阅读才有对教育、对自己的不断追问
正是不断的读书思考,华应龙渐渐在学生面前有了底气,有了一份淡定,有了如今课堂上的神采飞扬。
“读书为了求不知,也是听大师教诲,与朋友聊天,见贤思齐,增加底气。”多年的读书经验,华应龙感觉,爱看书与不爱看书的教师,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b24879419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