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语文课堂如何愤启悱发初探》,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课堂如何愤启悱发初探
摘要】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模块为主的语文核心素养。情为文之根,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语文离开了情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与学生学会煽动学生语文学习的激情,相机诱导,引“舌”出动,愤启悱发,送“惑”上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愤启悱发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147-01
引言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模块为主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四个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应用”是基础,因为在语文素养中没有离开语言的思维,没有离开语言的审美,也没有离开语言的文化;同时它又是其它三个核心素养的最终体现:思维的发展要通过语言的建构来实现,审美要通过语言的建构来实现,文化的传承也要通过语言的建构来实现。因此语文核心素养中,最核心的模块是“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所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就应当在课堂中送“惑”上门,引“舌”出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妙语连珠,出口成章,精彩绝伦。
一、激情互动,构筑民主和谐的平台
“语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所以,语文课很注重感性和理性的训练,要求有学生情感的真正参与。”① 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这个核心素养得到培养与实现。教师备课首先要备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和情感价值,注重提炼文本中隐性的情感触发点,依据教学内容、学生自身特点和整体素质情况,精心设计课前激情背景,选择能引起大多数学生共鸣的题材来提炼、加工、完善、甚至改造。其次备学生,了解学情,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转化、生成,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人文积累、情感体验的成果通过备课时的综合考虑糅入导学信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并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第三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课堂氛围,构筑民主和谐的平台。 二、愤启悱发,送“惑”上门
愤悱情景的创设以情感为契机,诱思探究教学论“思维为主攻,体验为红线”的理念也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学生乐于思考的始终贯穿着情感体验,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发问,但不是满堂问,问点就是情感触发点,问题设置太难,学生把握不了,问题设置过于简单,不利于思维训练,而且容易挫伤学生的热情,所以教师设置问题要恰如其分的把握问题难度,使学生始终在积极的思考中带着情感、情绪体验的乐趣学习。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做“乐知者”,教师就要营造亮点,送“惑”上门。 三、相机诱导,引“舌”出动
言为心声,发乎情,形于言。初中语文课堂既有理性的思考,亦有感性的体验,情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翅膀,煽动学生语文学习的激情,让学生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当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境界,学生有意见要发表说明他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使之处于兴奋状态中,问题的答案涌于舌尖,有表达的欲望,学生的“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素养就得到了充分培养。
四、携情入文,贴近生活
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语文教材的编选者精心编选、提炼、筛选,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于课本之中,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然以情感性为其灵魂。朱自清《背影》的“父子深情”,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的师爱的崇高,冰心《荷叶?母亲》的伟大母爱……携情入文,才能更好地理解
作品的内涵。
新时代要求我们教师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带着感情,融入课文之中,了解作者,理解课文,引导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怒同悲同乐,让学生真正能够身临其境,和课文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使学生语言得到建构与应用。 五、渲染情感,真情再现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作品就是情感”。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也应当重视以“境”育情,其要旨是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匠心独运地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师生就在此情此境中进行着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②
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把时代生活与教材内容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可以直接作用于教学的过程和质量。“把学生带入了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想象中的情境、感情上的反响和共鸣,使学生感动得潸然泪下。”我在教授《小巷深处》时,精心设置导语,先播放韩红的《天亮了》,然后呈现播放视频课文深情的朗诵,引导学生感知形象,感悟出作者的感情,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想象中的情境、感情上的反响和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审美兴趣。
总之,任何教学方法都是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设计的,我们应根据课文各自的特点,把作品“情”和学生情融合起来,调动起来。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又使其思维发展与提升,并且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语言建构与应用”素养得到极大的培养。学生口若悬河 ,才辩无双,妙笔生花,拍案叫绝终会让我们刮目相看! 参考文献:
①方智范、徐国英、朱长华、罗昆霞著:《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阅读”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1)。
②魏书生著:《魏书生文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第一卷),漓江出版社,1995.12(1)。
③李镇西著:《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语文民主教育”漫谈》,中学语文杂志社,2004(6)。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afb4e7ad7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