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汉绣艺术的文化内涵

2023-02-06 10:25: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探讨汉绣艺术的文化内涵》,欢迎阅读!
文化内涵,探讨,艺术
探讨汉绣艺术文化内涵

作者:夏路,范力云

来源:《美术界》 2016年第11



【摘要】刺绣是一种民间美术,文化内容决定着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决定人民大众对民艺术的诉求,而扎根于荆楚文化土壤的汉绣艺术,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通过其艺术表现形式绽放出动人的风采。

【关键词】汉绣;楚文化;戏剧服饰;宗教文化;市井文化

汉绣艺术作为地域文化特色的绣种,在其不同的发展历史时期,都与荆楚地区诸多文化素相互影响、渗透,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汉绣与楚文化、戏剧文化宗教文化及市井文化等之间依存关系,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认识汉绣价值。

文化抽象的,并且是复杂的。然而,我们可从文化现象来探讨刺绣与地域文化,什么是文化现象呢?在《文化社会学》里司马云杰是这样描述的: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文化现象,礼教、家风、古训、德行是文化;牌坊、鼓楼、胡同、四合院、苏州园林是文化;茶馆、戏院、酒铺是文化;宣纸、瓷器、杂技、皮影戏、古典家具、地域小吃等,无不是文化现象。这样,我们就会形成对文化现象的理解,比如:提到“四合院”会想到北京,提到“苏州园林”就联想到烟波浩渺、如诗般的江南风光,宣纸、瓷器、地域小吃等现象让人浮现某一地域,其中也包含着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一、楚文化

汉绣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和战国时期的楚地刺绣有着密切的渊源,流行地域在长江中游江汉平原一带,以武汉、荆州、洪湖等为主的广阔地区,楚地刺绣辉煌的工艺水平也得益于东周时期楚文化的强盛,楚文化一向以顽强的生命力和坚韧的意志而著称,独特的创造力也为荆楚文化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更是根植于楚文化的精神之中。

楚人先祖是黄帝的后代,他们立足荆楚大地,兼收并蓄,广采博集,创造了融合“夏、夷”为一体的楚文化。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使其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而念祖忠君、爱国恋乡与恤民尚武等思想,奠定了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汉绣艺术中,蕴含着具有生命意识和浪漫主义情怀的楚文化基因,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楚人对自然和生命有着强烈崇拜,如出土文物,楚丝绸品、雕刻品的动植物纹样,生动展示出古代的生活理想和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古代楚国工艺品中,常常以弧线和曲线组成纹样造型,流动活泼、富于变化,象征着自由生命的符号。这些符号在数千年后的汉绣中依然得以保留,最常见的是祈福祈寿、消灾纳吉的纹饰,其中,鱼、鸟、凤表达的是阴阳相合、繁衍万物的观念,除此之外,还有三鱼旋转、三鸟旋转象征着天地宇宙生生不息之意。

艺术还有另一个文化特质——浪漫主义情怀,主要源于楚人所生活的环境中的原始宗教与巫风巫术,引用李泽厚先生所说:“是一种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这种情怀唤起对创作的极大热情和智慧。古楚国造型艺术的瑰丽浪漫、充满大胆的想象,他们擅于将传统的怪兽、龙凤形象肢解打散,给予变形,然后根据象征、装饰等需要重新组合,创造出活泼洒脱的艺术形式,并赋予全新的艺术境界和神韵。

二、地方戏剧服饰


戏剧服装把汉绣与汉剧(荆楚地方戏剧)这两个不相关联的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的古典戏剧服装又名“戏衣”,俗称行头,传统戏曲中扮演角色在演出时穿的服饰,先辈们渐渐把舞台表演服装和日常生活服装不断加以融合,在样式色彩和图案纹样上,结合表演要求进行美化、夸张,逐步符号化、舞蹈化。

江汉平原是汉绣和汉剧共同成长的土壤,其刺绣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戏曲志·湖北卷》中记载“荆绣戏衣比汉绣戏衣的历史更为悠久,在针法上保持战国刺绣遗风,如辫子针、人字针等”。荆沙汉绣传人张先松先生曾说“荆楚一带许多老艺人及祖辈们大都从事戏衣制作”。汉剧在清朝中期开始蓬勃发展,同时也刺激戏衣行业的兴旺,随着汉口镇崛起,吸引周边汉绣艺人纷纷前往万寿宫一带聚集,发展出上百家绣铺,打造了绣房林立的刺绣一条街。绣铺绣坊大量承接汉剧演员戏衣制作,不仅满足市场需求,也促进了汉绣技艺的提高。

汉绣戏衣是汉剧角色扮演的重要道具,受其影响渐渐形成和汉剧风格相映的楚风楚韵,戏衣具有色彩富丽、造型古朴、线条挺拔、层次分明的特色,最突出表现手法是“夸张变

形”“装饰修边”,将抽象的条纹、圆格组合用于衣领、衣袖、衣摆等边缘部分,呈现出富于韵律、敦厚古朴的视觉美感,许多绣品常采用连续纹样的构图方式,彰显强烈的节奏感,比如芦席片、万字锦、冰竹梅等图案。同时,汉绣独特针法经常借鉴戏衣中的“齐针法”,并以阶梯式分层的技法,层层套色让色彩逐渐散开,且边缘绣得整齐均匀,保持图案清晰的轮廓。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戏剧服装始终都是汉绣的第一大宗绣品,从这个意义上说,同其他地域绣种相比,汉绣与戏剧的密切关系更加突出,也是汉绣艺术区别其他刺绣艺术文化内涵表现。

三、宗教文化

自汉代以来,本土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开始传播并逐渐深入到我们传统文化中,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刺绣在宗教上的运用,推动艺术类型的拓展;二是让刺绣品从高端走向民间,宗教用品是其过渡形式。

19 世纪60 年代后,武汉三镇大大小小的寺庙观庵有400 多处,就需要大量的刺绣类用品使用于庙宇和宗教场所,如道教、佛教寺观里的刺绣神像、道士僧人们穿的服装、装饰佛寺殿堂器物等。

佛像是宗教绣品的重要内容,为满足民众对佛像顶礼膜拜,常常用金线在梅红底色上绣制,呈现一种富丽堂皇、佛神闪耀的气氛,佛像作为尊贵神圣的象征,其庄重肃穆的艺术效果也给人敬畏之感。著名汉绣师任本荣以擅长绣佛像而闻名,所绣的《释迦牟尼像》,红色缎底上绣制佛祖身披金色袈裟,神情肃穆地盘坐在莲花宝座上,绣用平套针、平针为主,采取关门针对衣褶皱处理,画面完整、立体。

四、市井文化

市井文化是伴随着封建商品经济逐渐萌发起来的,汉绣崛起在明清时期的“汉口镇”,一直就是九分商贾一分民,弥漫着浓厚的市井文化

汉口“九省通衢”的便利交通条件,成就了频繁的贸易与发达的经济,随着绣品使用量越来越大,品种和类型也更加丰富,要满足不同阶层、不同行业市民的需求,如绣衣、绣枕、绣鞋、头巾、围裙等,还有装饰用的壁挂、中堂、屏风等,甚至商船旗幡有汉绣绣品。多样丰富的绣品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市井文化是一种生活化、自然化的市民文化,同现实的一粥一饭、一丝一缕紧密相连。发达的经济让人们更加注重生活里衣食住行、节日风俗、信仰禁忌等。


市井文化表现出一种“落俗”的审美心态。当时人们追求金钱富贵,绣品选择上强调视觉冲击,喜欢艳丽浓烈的色彩,用高明度五色线在深色绣地上绣制图案纹样,产生鲜明对比色,因而汉绣形成多用重色作底的习惯。一般来说,趋利和避害两者互为补充,当趋利无法满足时,避害就成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市井文化是一种最实在的生存文化,纳吉祈福是老百姓对日常生活的美好向往,如龙凤、鸳鸯、牡丹、莲花仙鹤等有着美好寓意的吉祥图案,用各色丝线绣制在枕套、帐帘、被面、头巾上,构建一幅都市民俗风情画。

刺绣是一种民间美术,文化内容决定着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决定人民大众对民间艺术诉求,而扎根于荆楚文化土壤的汉绣艺术,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通过艺术表现形式绽放出动人的风采。

注释:

*本论文为2014 年湖北师范学院人才引进项目(项目编号:2014F032)。

参考文献:

[1]冯泽民.荆楚汉绣[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

[2]童芸.刺绣[M].合肥:黄山书社,2012.

【夏路范力云,湖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ae78d382e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d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