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诗人诗歌创作多悲秋感秋之原因略析》,欢迎阅读!
中国古诗人诗歌创作多悲秋感秋之原因略析
摘要:本文试对中国古代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为何多悲秋感怀之原因略作分析。悲秋是古代诗人诗歌创作中常见的主题,当然也有例外情况,不过本文不讨论其他的特殊情况。这种悲秋现象的出现必定有一定的原因,此文将从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生理因素三方面来对这种现象略作分析。
关键词:古诗;悲秋;原因
古诗人以悲秋为主题的诗歌,一般是借秋色、秋景、秋物、秋风、秋声、秋叶等一些具体意象来表达羁旅怀思、感世伤生、老病之哀、家国之痛的感喟。本来秋天是一个秋高气爽,五谷丰登,万物成熟的季节,这个季节带给人丰收的喜悦以及成熟的饱满感。那为什么秋天总是引起古代诗人的悲愁?并不是秋天本身是悲愁的,而是人的原因,各种原因使得古代诗人在秋天的季节里面对秋天的诸多景物更容易产生悲愁之感。 一、心理因素
诗歌是文学作品基本体裁之一,一切样式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它吟咏的是使人最激动的生活事件。它要求精选生活材料,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现象,用极概括的艺术形象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反映。”诗人进行诗歌创作必须要一积累获取一定量存在在生活中诸多材料为基础,“从心理学角度看,文学材料的个体获取流程可描述为:首先,外来刺激被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接收,并转化为各种神经兴奋模式。其次,这些模式几乎同时传给感觉缓冲器,即大脑的某个部位。第三,被留存的信息接着会被转化为一个有意义的符号,进入短期记忆。第四在短期记忆中,有的信息不经处理就作为精神材料直接流入长期记忆——这些信息往往是刺激强烈,或与本人某种需要、某种经历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些给与诗人强烈刺激、深刻感受的生活材料就会经常不经意地被诗人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在快乐悲伤两种不同感受中常常对悲伤消极的事物情绪反而感受更深刻,能形成强烈的刺激。秋天季节里的景物多呈现出成熟即将凋零的状态,从一年四季节的范围来看,秋天处于即将逝去的阶段,如同在一个季节的范围里春天里的暮春阶段,从小范围来说古代诗人以伤春为主题的诗作多是以暮春为创作材料,而非初春。从大的范围来说古代诗人以悲愁为主题的诗作就会多以秋天为创作背景和材料,而非春夏冬。这是一种心理意愿自然选择。
以悲秋为主题的诗歌常常借秋物来抒怀,借秋物而不是其它季节的物说明秋物有它不同于其它季节物的特点。所谓“秋日凄凄,百卉具腓”秋天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萧瑟凋零,古诗人生活的时代往往征战不断,又交通不便,也不像现在有通信工具,离别之后难以联系。每到秋天,自然景物中由于自然规律纷纷开始归向自己该归向的地方,有道是:“落叶归根”、“大雁南飞”。看着这些自然景物诗人联系自身或想起离别的亲人朋友便会形成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从而情景交融便形成了“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李白《秋思》等类似的诗歌诗句。一年之中由秋天开始转为萧条,人们对这消极的景物形成强烈的感受,使得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的秋天消极景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长久记忆又进一步演化为深刻的心理情感体验,每当生活中再现这些场景时极易勾起诗人的情感抒发欲望,而且每个诗人对秋都有自己的相对于积极而立的心理体验,所以每个诗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悲秋的主题,才回使得诗歌史上出现较多以悲秋为大主题内容思想不同的著名诗歌。
二、文化因素
比较外国诗歌以及现代诗歌可知悲秋感秋的诗歌创作多数出现在中国古诗中,自我国 文人学者主张写新诗而新诗出现,我国的现代诗歌多是学习外国诗歌,所以这里就把它和外国诗歌归到不同于中国古诗歌的一类中去从而进行比较分析原因。
外国诗歌里没有出现高频率悲秋感秋的现象,他们的情感抒发很少集中在某个季节时段,在无论哪个季节里只要心里有想宣泄的东西他们多半就会通过文艺创作表现出来。两者的不同说明民族文化差异是造成中国古诗人多作悲秋之诗的又一重要原因。
我国古代主要是儒家文化为主导,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范式以及思想精神。儒家的温柔敦厚、儒雅内敛影响了几乎每个中国诗人或文人的创作;同时,中国古代长期封建自给自足的经济环境的熏染使中国人形成了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中医讲究“因天之序”,这里的天之序即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个顺序,这天之序相对着季节便是春天即生发、夏天即生长、秋天即收敛、冬天即收藏。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正好对应天之序中的收敛即秋季,这样的契合和对应容易引发诗人的悲秋之情。从这几点可看出,中国文化错综复杂地对从各个方面对中国文人的熏陶,塑造出中国文人特有的东方文化性格,这种性格与中国文化对秋的理解和阐释正好相契合,于是使得中国古诗人总悲秋。
三、生理因素
人的情感一方面会受生理身体因素的影响,比如:人在童年时期情感多快乐简单,青年时期情感易冲动且感情热烈,到中年时期情感多内敛成熟。又如《红楼梦》中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敏感多疑易感伤,正是因为体弱多病所以对生命更加敏感,对生着的万事万物容易感伤。
中国诗人多是男子,悲秋主题的诗歌多为中年男子所作。孔子道:“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中年对生活已经有足够的认识积累,开始思考生活生命思考身边的事物。同样人的生命过程大致分为儿童、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这四个生理年龄阶段也对应着上面提到过的天之序,因此中年对应着秋。由于人的趋同心理,人生活在地球上和其他自然生物一样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所以中年人对秋天的各种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自然规律现象能有同感,同感的触发易引起情景交融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诗人的情感宣泄,如白居易的秋思中写到:“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寂寞余雨晴,萧条早寒至。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这里也有身体健康因素的的影响。
生理因素作为中国古诗人多悲秋的原因只能是次要原因,但因为它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诗人的诗歌创作,所以这里也略作说明分析。
经过以上的原因略析可见有关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很复杂,需要了解文学艺术创作的过程及基本心理机制等的理论知识、中国人创作性格特征以及这种性格特征形成的诸多原因包括文化地理经济政治民俗各个方面、上面提到的生理因素也需要了解中医的精神,而中医又与中国的文化密切联系,所以这种原因的分析由于涉及面广泛而艰难繁杂。本文只作简略分析。
在我国古诗诗歌创作史上悲秋诗歌是其中的一个亮点,不可否认它们的中国诗歌贡献,而有关这种现象原因的分析也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2】 李建中.《中国古代文论》【M】.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市: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a367f27f18583d049645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