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四大诗人之白居易轶事典故

2022-07-28 23:16: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盛唐四大诗人之白居易轶事典故》,欢迎阅读!
盛唐,白居易,轶事,典故,诗人
盛唐四大诗人之白居易轶事典故

盛唐四大诗人之白居易轶事典故 1 居易湘灵

白居易11岁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迁居到父亲白季甫任官之地----徐州符篱( 省宿县)在那里遇一个小他四四岁的邻居小女孩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的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九岁、湘灵十五岁时,情 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 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已得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篱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由诗中可以清楚的看出,白居易与湘灵经过17年的相处和8年的相恋,感情已经很深了。离别后不但苦苦相思,而且已考虑结婚问题。但是湘灵担心她家门第低,攀不上白居易。最后表示了愿至天成和步步比肩行的恳切愿望。

贞元十六年初,白居易29岁考上了进士,回符篱住了近10个月,恳切要求母亲于湘灵结婚,但被母亲拒绝了。白居易无奈,便怀着极其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贞元二十年(804)秋,白居易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母亲不但拒绝他们结婚,而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许他们见面。他们的婚姻无望了,但他们的深厚爱情并没有结束。白居易以不与他人结婚来惩罚母亲。

白居易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经人介绍才与杨性女结了婚。后来白居易被贬江州途中,和夫人杨氏一起遇见了正在漂泊的湘灵父女,白居易与湘灵抱头痛哭了一场,并写下了题为《逢旧》的诗。这时白居易已经44岁,湘灵也40岁了,但未结婚。这首诗里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此恨与《长恨歌》的恨不会毫无关系,所以说白居易亲身经历的这段悲剧般的爱情为《长恨歌》打下了基础。

直到白居易53岁的时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满回洛京途中,看到变换旧村邻而湘灵已不知去向的时候,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恋爱悲剧才划上了离开的句号。相关诗作: 《邻女》

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 《寒闺夜》

夜半衾稠冷,孤眠懒未能。 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 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 《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 花心开。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长恨歌里“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前身。) 《冬至夜怀湘灵》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感秋寄远》

惆怅时节晚,两情千里同。 离忧不散处,庭树正秋风。 燕影动归翼, 香销故丛。 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 《寄远》

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 两腋不胜翅,二毛空满头。 坐看新洛叶,行上最高楼。 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 2 西湖治水

在白居易到西湖以前,西湖并没有的到根本的整治。遇到干旱天气,西湖水很浅,不够 农田;每到下大雨,又会湖水泛滥,不能积蓄。造成农田和民用水都发生问题。

白居易怀着“下恤民庶”的抱负来到杭州做刺史的,到任以后,就把治理西湖列为议事日程上。他任杭州刺史的主要政绩之一就是治理西湖,就是在西湖东北岸一带修筑捍湖大堤,有效的蓄水泻洪,保证农田有谁 ,人民有水喝。

这个筑堤蓄湖的工程在白居易离任前的两个多月前得以竣工。824年三月,白居易亲自写了《钱塘湖石记》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这篇碑记就成为关于西湖水利的重要历史文献。白居易修建的捍湖大堤,人们就称为“白公堤”,表达了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

当然白居易在筑堤捍湖的过程中夜遇到一些麻烦。例如,当时有些人筑堤设闸、绝放湖水来 农田的举措十分担心,而提出反对意见,白居易对此一一作出了解释与批驳。并且,白居易对西湖筑堤成后西湖的蓄水量与放湖水 农田的实际功能也作了细密的测算。当然,捍湖大堤的建造是十分成功的。

到明代,白公堤仍然存在,它不仅是一座水利设施,而且还是当时杭州一条热闹 荣的交通要道。只可惜白公堤的原址已经不复存在。我们今天说西湖白堤并不是白居易建造的白公堤了,人们游览西湖,就以白堤为白公堤的替身,来寄托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之情。

白居易与长庆二年十月赴任杭州刺史,前后三年(实际诗间仅20个月)白居易为杭州做了多见大事,对杭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杭州这个山明水秀的城市,三面环山,山泉 不竭,又有周边30里的西湖,蓄着一湖淡水,按说水源不成问题,但杭州人在唐代饮水却是个大问题?

原来杭州濒临钱塘江,由于受钱塘江咸潮长期侵蚀,地下谁又咸又苦,根本不能喝,唐代的杭州比今天小的多。城中居民大多住在井边,取井水饮用,而井水却是咸苦的,到西湖取水还有一段距离,到四周山中溪涧取水更远。居民为解决吃水问题很困难。

第一位峻六井,解决饮水问题的官员是李泌。李泌所始建的六井,不是从地表向下深挖而取地下谁的井,而是引西湖水通过管道到一定位置而蓄水的井,类似于蓄水池,水源就是西湖。只要西湖水不干涸,城内井中水就淡水不竭居民就能免除远地取水之苦。

白居易到杭州做刺史,距李泌建六井已几个过了四十年。这时,地下引水管道常常淤塞,水流不畅,影响城内六井供水。白居易发现者歌问题,决心继续李泌这利民业绩,彻底治理西湖,疏通六井。他在


823年秋天到824年春天,亲自住持并完成了西湖的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39f915f413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b5.html

相关推荐